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9-28
    上一期   
    批判思维
    数字历史与数字化政治
    格本·扎格斯玛, 张晨文/译
    2023, 3(3):  3-26. 
    摘要 ( 21 )   PDF (1826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已有研究学者对数字资源和历史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变革性潜力做了诸多介绍。历史学家被数字化史料和原生数字资料包围着,他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加以应用,并对这些数字资源心怀感激。在一个日益重视网上资料的研究环境中,我们为什么、在哪里、如何获取我们可以获取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如何影响历史研究,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框架和一个模型,通过该框架可以了解(数字)遗产保存的政治背景,通过该模型可以利用数字人文、历史学、档案学、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的文献,从最为重要的政治维度分析问题。文章第一部分将概述数字文化遗产政治的全球维度,重点关注全球南北之间及各自内部的发展,并将之置于更广泛的遗产政治及遗产保存的背景之下。第二部分阐述了数字化的历史和现状,并对数字化的进程及其政治内涵进行了结构化分析。数字化对象的选择、决定、编目、分类、元数据添加、数据获取,都具有政治性,并可产生政治后果。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呼吁人们认识到数字编目在获取全球人文资料中的重要作用。
    游目骋观
    语言学与数字人文:来自方言测量学者的观察———黄河副研究员访谈
    黄河, 方树益
    2023, 3(3):  27-36. 
    摘要 ( 22 )   PDF (1495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的数字人文宣称重视语言学研究,但其关注焦点实际上却片面局限于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缺乏对语言学学科发展现状的全面理解。文章是对语言学,尤其是方言测量学领域的活跃学者——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黄河博士所作的访谈,目的在于疏通语言学与数字人文的关系。黄河博士认为,“数字人文”应指数字技术辅助下的人文研究,而语言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群,既有偏向人文的领域,如文献语言学;也有偏向自然科学的领域,如神经语言学;还有偏向社会科学性质的领域,如地理语言学。计量方法在后两者中的应用已然十分普遍,这可能也是语言学界较少强调“数字人文”这一概念的原因之一。“数字人文”这一标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有意义的,但其覆盖范围会逐渐缩小,亦不具备构成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此外,黄河博士还以方言测量学为例,指出该领域现阶段计量研究存在的部分问题及一项好的计量研究须具备的要素,其见解对各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都深具启示。
    攻玉以石

    “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概念参考模型”构建实践

    叶祎珮
    2023, 3(3):  37-48. 
    摘要 ( 17 )   PDF (2895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旨在实现文化遗产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集成,并提供机器可读的信息资源以满足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基于事实的判断推理与辅助决策等智能应用方面的需求。故宫博物院围绕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展开研究,以CIDOC-CRM框架为基础,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了“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概念参考模型”(CRM-ACA)。该模型也是第一款中国博物馆落地应用的本体模型。在该本体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图谱,为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线上藏品平台提供数据服务,验证了CRM-ACA具有可操作性。这一研发填补了博物馆行业的空白,有助于实现博物馆藏品信息的交换集成与智能化处理。

    自下而上的冲突地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讨——以“在线拯救乌克兰文化遗产”(SUCHO)行动为例

    张扬明
    2023, 3(3):  49-58. 
    摘要 ( 10 )   PDF (3110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线拯救乌克兰文化遗产”(SUCHO)是一项在2022年俄乌冲突背景下由欧美数字人文主义者发起的乌克兰数字文化遗产紧急保护行动。该项目在冲突爆发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汇聚了1500多名国际志愿者,主要利用开源社区的网络存档工具和定制化的元数据方案,以在线合作的形式备份了乌克兰文化机构5000余个网站的内容和50TB的数据资源。2022年下半年项目已进入后续的内容管护、宣传教育和线下支援等环节,并产出了多种类型的数字人文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文章认为该项目的成功建立和持续运作离不开网络志愿者社群、分布式网络存档方案和数字人文团队协调的关键贡献。尽管项目自身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志愿者模式本身的缺陷,但其为面临类似危机的数字文化遗产抢救提供了自下而上的创新解决方案。

    人文新知

    明钱榖《纪行图册》、张复《水程图》之大运河现地研究与GIS呈现(之三)

    简锦松, 廖泫铭, 王勇, 张淑君, 唐宸, 严程, 谢定纮
    2023, 3(3):  59-128. 
    摘要 ( 11 )   PDF (58738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钱榖《纪行图册》以王世贞隆庆四年(1570)六月《适晋纪行》为蓝本,绘成仓山小祗园至扬州扬子桥三十二幅;张复《水程图》因王世贞于万历二年(1574)二月入领太仆之役,附舟而北,绘成邵伯至通州水程五十二幅。两卷皆以写实为之,在明人画中堪称独绝。文章以现地研究法进行三项处理:一、此次王世贞北行,正在隆庆新河既成,泇河之议方生的明代大运河变动期,文章将二人所经过之水程全部数字化;二、钱榖自言“维欲记其目前真境”,文章利用明清旅行日记、方志、古今地图及笔者现地考察所得,将各图逐一解说,指出图面所绘内容,验证画者写真实践的程度;三、此八十余幅之价值,如同发现一大箱明代的拍摄影带,文章发挥其自身的影像本色,形象化地指出明代大运河的真正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