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作者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专家审稿 |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 编辑办公
最新录用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深刻影响。文章旨在系统性地探讨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领域关系、深度融合机制及其所催生的新范式。首先明确了研究所采用的广义数字出版定义,阐释了数字人文特有的学科立场与价值理念如何为审视数字出版提供独特的“理论透镜”;在此基础上,构建并运用了一个包含“特性/特征”“作用/功能”“方法/形式”及“过程/流程”的四维分析框架,系统地揭示了二者在内容生产、传播形式、知识组织与伦理规制等层面的融合路径与互动机制。通过对学术出版、文化遗产保护及教育普及等领域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框架的解释力,并指出“出版化”是实现数字人文成果向数字出版产品转化的关键机制。研究认为,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其实质是从传统的、静态的知识产品交付,向动态的、开放的、由多元主体参与的知识流通网络演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在技术、人才与版权伦理等方面面临挑战,同时在政策与市场驱动下也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研究为深化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分析框架。
楚系简帛文字的释读一直是古文字学的重点研究方向,然而目前多依赖人工手段对单字形体开展分析,缺少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海量文字图版进行字形识别的尝试。研究针对大量楚系简帛文字图像识别困难的问题,结合楚系简帛文字的内在特征,不局限于单一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和单一文字图片分析的微观视角,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策略的楚系简帛文字图像分类方法,即使用四种深度学习网络提取楚系简帛文字图像的共同形态学特征,并以投票形式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从而构建了计算机自动高效识别海量楚系简帛文字图像的技术框架。应用该框架对目前出土的部分简帛材料中的文字图像进行识别,准确率高达96.72%,充分证明了该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表演艺术与数字人文:将计算分析与人类体验相匹配
文章提出了一个将计算方法的要求与定性的、现象学的视听媒体分析方法相协调的框架。因其时间性和多模态特征,研究认为视听媒体可作为更广泛的表演艺术领域及其数字人文分析方法的范例。首先,研究主张将数字方法论明确建立在人类表演艺术体验的学术理论基础之上,并概述了一种定性方法,用于研究视听媒体中的创作模式和情感动态。为了展示这种方法,研究通过一个示例性场景分析,强调了基于对创作结构的微观层面描述来分析体验特质的具体方法。文章的主体部分阐述了使用计算工具所面临的三个核心挑战。其一,将常用的电影分析词汇重塑为机器可读的语义本体;其二,建立一个基于所开发语义本体的系统性、适用的标注程序,从而可对更大规模语料库进行人际的、一致的描述;其三,开发可视化和查询工具,以便在复杂的标注数据集中识别和追踪创作模式。文章最后通过前面的示例分析展示了可视化标注数据的好处,并思考了所概述的AdA电影本体作为更广泛数字人文研究中处理主体间经验基础的程序化起点的作用。
暑期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延伸,是连接正式学期课程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桥梁,具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与跨学科研修的机会,也有助于其国际视野的拓展,日益成为数字人文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领域,欧洲高校由于起步较早,已在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整合及学术共同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步成为欧洲高校数字人文常规课程的重要补充。文章通过梳理欧洲高校在数字人文暑期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录取标准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进一步总结其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典型经验,并以此为参照,对当前我国高校在相关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其未来发展的潜在优势与可行路径,以期为中国高校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数字人文暑期课程体系、推动数字人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镜鉴。
2025年3月9日,“数字经学”学术研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首次针对数字经学的建设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者围绕数字经学的内涵、定位、目标、发展路径等问题开展跨学科对话,达成基本的推进共识,并勾勒出其基本任务、可能形态,也指出挑战所在。会议还对古籍数智平台开发现状进行了展示和多学科视角的评议,与会者认同专题性平台建设对于数字经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初步构建设想,并强调契合人文研究需求之于平台开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