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6-28
    上一期   
    游目骋观
    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分析框架及融合机制
    胡云怡
    2025, 5(2):  3-15. 
    摘要 ( 49 )   PDF (1245KB) ( 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深刻影响。文章旨在系统性地探讨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领域关系、深度融合机制及其所催生的新范式。首先明确了研究所采用的广义数字出版定义,阐释了数字人文特有的学科立场与价值理念如何为审视数字出版提供独特的理论透镜;在此基础上,构建并运用了一个包含特性/特征”“作用/功能”“方法/形式过程/流程的四维分析框架,系统地揭示了二者在内容生产、传播形式、知识组织与伦理规制等层面的融合路径与互动机制。通过对学术出版、文化遗产保护及教育普及等领域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框架的解释力,并指出出版化是实现数字人文成果向数字出版产品转化的关键机制。研究认为,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其实质是从传统的、静态的知识产品交付,向动态的、开放的、由多元主体参与的知识流通网络演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在技术、人才与版权伦理等方面面临挑战,同时在政策与市场驱动下也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研究为深化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分析框架。

    人文新知
    历史游戏《文明7》与三阶段的人类文明史分期
    庞昊
    2025, 5(2):  16-30. 
    摘要 ( 59 )   PDF (5315KB) ( 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发行的历史游戏《文明7》改变了以往几代《文明》使用的人类文明史分期模式,选择了“古典时代”“探索时代”和“近世时代”的三阶段历史分期。这一变化为深入认识三阶段历史分期的性质提供了研究契机。通过考察研究者与历史游戏的设计者如何运用、拒斥或修正三阶段的历史分期,文章证明:尽管“古代”“中世纪”“现代”的传统三阶段历史分期已不是主流,其他形式的三阶段历史分期仍有活力;这一活力的来源是三阶段历史分期更加简洁明了,更具有灵活性,在学者以及大众中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此外,随着“历史游戏研究”逐渐兴起,如何研究历史游戏,为何研究历史游戏都成为需要关注的学术议题。文章主张:有关历史游戏的研究可以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一部分,从而与史学研究产生更多交流与互动。
    攻玉以石
    重庆武隆盐井峡盐业遗址数字考古研究
    邹秋实, 牛英彬, 宋海超
    2025, 5(2):  31-44. 
    摘要 ( 43 )   PDF (3448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武隆盐井峡盐业遗址承载着悠久的盐业生产历史,对研究古代手工业生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阐述了在该遗址开展数字考古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数字技术,实现了对遗址的全面数据采集、虚拟重建与空间分析。通过数字考古,研究深入挖掘了盐井峡盐业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盐业遗址的保护、研究与展示提供了创新方法,也为同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基于深度集成学习的战国楚系简帛文字识别
    陈超, 李赫孜, 杨泽坤
    2025, 5(2):  45-58. 
    摘要 ( 47 )   PDF (5188KB)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楚系简帛文字的释读一直是古文字学的重点研究方向,然而目前多依赖人工手段对单字形体开展分析,缺少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海量文字图版进行字形识别的尝试。研究针对大量楚系简帛文字图像识别困难的问题,结合楚系简帛文字的内在特征,不局限于单一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和单一文字图片分析的微观视角,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策略的楚系简帛文字图像分类方法,即使用四种深度学习网络提取楚系简帛文字图像的共同形态学特征,并以投票形式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从而构建了计算机自动高效识别海量楚系简帛文字图像的技术框架。应用该框架对目前出土的部分简帛材料中的文字图像进行识别,准确率高达96.72%,充分证明了该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表演艺术与数字人文:将计算分析与人类体验相匹配

    扬-亨德里克·巴克尔斯, 马蒂亚斯·格罗特科普, 托马斯·舍雷尔, 贾斯珀·斯特拉蒂尔, 张佳明, 陈冬睿/译
    2025, 5(2):  59-87. 
    摘要 ( 47 )   PDF (3466KB) ( 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提出了一个将计算方法的要求与定性的、现象学的视听媒体分析方法相协调的框架。因其时间性和多模态特征,研究认为视听媒体可作为更广泛的表演艺术领域及其数字人文分析方法的范例。首先,研究主张将数字方法论明确建立在人类表演艺术体验的学术理论基础之上,并概述了一种定性方法,用于研究视听媒体中的创作模式和情感动态。为了展示这种方法,研究通过一个示例性场景分析,强调了基于对创作结构的微观层面描述来分析体验特质的具体方法。文章的主体部分阐述了使用计算工具所面临的三个核心挑战。其一,将常用的电影分析词汇重塑为机器可读的语义本体;其二,建立一个基于所开发语义本体的系统性、适用的标注程序,从而可对更大规模语料库进行人际的、一致的描述;其三,开发可视化和查询工具,以便在复杂的标注数据集中识别和追踪创作模式。文章最后通过前面的示例分析展示了可视化标注数据的好处,并思考了所概述的AdA电影本体作为更广泛数字人文研究中处理主体间经验基础的程序化起点的作用。

    国际视野
    “大家一起来翻刻” :基于协作学习的前近代日语史料众包转写平台
    桥本雄太, 大邑润三, 加纳靖之, 中西一郎, 滨野未来, 江晖/译
    2025, 5(2):  88-109. 
    摘要 ( 51 )   PDF (3031KB) ( 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家一起来翻刻”是由日本京都大学团队开发、以日本前近代史料为对象的公众参与型转写平台。该平台于2017年以众包项目形式启动,最初专注于历史地震史料转写,2019年升级为通用日语史料转写平台。转写日本前近代史料需要解读“草书体”,为此“大家一起来翻刻”将参与者相互协作解读草体字的学习过程融入到平台设计当中,以此实现了大规模参与者的动员并维持其积极性以及参与者技能的提升。同时平台导入草书体自动识别AI辅助功能,提升复杂史料解读效率。平台现行版本已吸引约4100名参与者,完成超过2300份史料、共计4100万字的转写工作。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历史文献的数字化保存与利用,还为公众参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价值。
    教育进展
    欧洲高校数字人文暑期课程的发展与启示
    王思婕
    2025, 5(2):  110-122. 
    摘要 ( 41 )   PDF (1244KB) ( 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暑期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延伸,是连接正式学期课程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桥梁,具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与跨学科研修的机会,也有助于其国际视野的拓展,日益成为数字人文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领域,欧洲高校由于起步较早,已在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整合及学术共同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步成为欧洲高校数字人文常规课程的重要补充。文章通过梳理欧洲高校在数字人文暑期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录取标准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进一步总结其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典型经验,并以此为参照,对当前我国高校在相关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其未来发展的潜在优势与可行路径,以期为中国高校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数字人文暑期课程体系、推动数字人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镜鉴。

    会议资讯
    “数字经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方树益
    2025, 5(2):  123-128. 
    摘要 ( 36 )   PDF (1119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39日,数字经学学术研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首次针对数字经学的建设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者围绕数字经学的内涵、定位、目标、发展路径等问题开展跨学科对话,达成基本的推进共识,并勾勒出其基本任务、可能形态,也指出挑战所在。会议还对古籍数智平台开发现状进行了展示和多学科视角的评议,与会者认同专题性平台建设对于数字经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初步构建设想,并强调契合人文研究需求之于平台开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