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呈现了一项关于中英两国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DH)生态的比较研究成果。研究基于文献综述及对45位学者、资助机构代表、政策制定者及文化与技术领域专业人士的深度访谈,是首个针对中英两国数字人文进行的大规模、定性跨国比较研究,旨在探讨文化、制度与基础设施环境如何塑造人文学科的数字化学术实践。
研究发现了数字人文发展中既有的共性挑战,以及明显的差异化轨迹。英国数字人文的发展具有更长的制度化传统———扎根于学术部门、基于项目的创新实践,并与文化遗产机构紧密结合;而中国数字人文近年来发展迅速,受到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以及日益跨学科的学术环境的影响。
主要研究发现包括:
●对数字人文的多元理解:英国受访者通常将数字人文视为实验性、跨学科且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而中国学者则描述了一个分散但快速发展的领域,其发展往往受制度约束及务实目标的影响。
●资助环境:在英国,数字人文资助通常为竞争性项目资助,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众参与的支持日益增加;中国的资助则更为集中,并与政府重点领域战略保持一致,尤其在文化遗产及智慧技术相关项目上。
●基础设施差距:两国在维持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均面临挑战。英国利益相关者强调互操作性、多样性、可及性及可持续性;中国受访者则关注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以及数据标准化问题。
●职业认同与职业路径:英国学者对数字人文角色的认知更为明确,但技术岗位的职业发展仍存在困难;中国数字人文身份尚未完全制度化,职业路径正在形成但仍存在不确定性。
●合作机会:中英双方均对合作兴趣浓厚,但存在语言障碍、缺乏共享平台、跨国资助有限以及研究实践中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障碍。
报告最后提出了针对资助机构、研究人员、大学以及画廊、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GLAM)部门的战略建议,旨在加强跨国合作,建设包容性基础设施,支持新兴专业人士,并促进中英两国在数字人文领域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