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电子游戏中的能动之物:规则与叙事的交织之所
    陈鑫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104-114.  
    摘要223)      PDF(pc) (1130KB)(86)    收藏

    自著名的游戏学与叙事学之争以来,电子游戏的规则与叙事及其相互关系在游戏研究中一直是被反复讨论的主题。如今,电子游戏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品之一。许多游戏开发商在努力提升游戏可玩性的同时,也更加自觉地追求卓越的叙事。在这种背景下,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电子游戏的本质是规则还是叙事,而是游戏中的规则与叙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结合阿尔弗雷德·盖尔及其他后人类主义者对物的能动性的思考,从游戏中的物的角度重新审视规则与叙事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电子游戏中的物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有些与小说和电影等传统媒介中的物一样是虚构的,有些则遵循一定的规则,是模拟或真实的。规则赋予了后一类物更强的能动性,为创造一种新型互动叙事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他同样强调互动性的数字文化产品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同时,从能动性的角度出发还能看到,与传统书籍的作者相比,数字文本的设计者规划读者(玩家)行为的手段更加丰富;阅读超文本的人、玩游戏的人从来不比阅读的人更自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文本挖掘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唱词研究
    凯丽麦, 李贝贝, 张书影, 钟蕾, 杨泽坤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66-87.  
    摘要203)      PDF(pc) (4290KB)(281)    收藏

    维吾尔木卡姆是一部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集音舞诗话为一体的巨型艺术圣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发扬与传播在数字化时代遭遇新的挑战,缺少全面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内容挖掘。研究尝试以数字人文方法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唱词进行挖掘,使用主题分析法、共现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提取了唱词主题,建立了词共现网络和诗人主题二模网络。研究发现,木卡姆唱词可总结为八个主题,多使用隐喻和象征,情绪色彩以消极为主,反映了维吾尔文学的美学追求、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历代诗人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变化也是对时代变迁的反映。研究也提出了若干具有进一步研究空间的课题,如词共现研究得出的语用规律有望在波斯语诗歌和察合台语语言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波斯语、维吾尔语和汉语文学体系在意象和表达手法方面呈现一定相似性,纳瓦伊和艾尔西两位代表性诗人间存在沿袭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日本计量文体学发展历程:从文章心理学走向数字人文
    王子睿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115-128.  
    摘要201)      PDF(pc) (1652KB)(865)    收藏

    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从时间演变和内容分类两个角度,对日本计量文体学(stylometry)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典型研究总结其特点。日本计量文体学的发展路径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20世纪30年代,日本计量文体学在几乎未受西方理论影响的情况下,萌芽于心理学领域;60年代前后,计量国语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语言计量方法的普及;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学的进步,该领域进入成果丰硕的繁荣期。在这一漫长积累过程中,日本计量文体学逐步形成了以计量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与文学等多个领域交叉,文理融合、问题导向的文学研究特色,积累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内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时间的刻度:《数字人文指南》重读与再思考
    余敏, 冯惠玲, 徐碧姗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32-46.  
    摘要194)      PDF(pc) (2106KB)(132)    收藏

    二十年前,《数字人文指南》(2004)集结了一群年轻学者们讨论、回顾和审视同样年轻的摘数字人文历史,由此创造了数字人文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直面当时新兴领域的混沌迷雾,以600多页的谋篇布局呈现了跨学科理论和实践活动,新的学术生产、传播和策展过程等丰硕成果为数字人文学科的初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文章重理《数字人文指南》重要思想,纵向勾连《新数字人文指南》(2016),发现西方数字人文十余年间在数据库、建模和机器人诗学等方面既有延续又有延展;继而对比《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第一辑),发现中西方数字人文在数字学术、可视化和文化遗产等问题的探讨中和而不同,且中国数字人文研究在界面设计与美学问题上还有所忽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聂耳走上革命道路的情感历程识别与分析——以日记和书信为中心

    张滋荷, 黄体杨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88-103.  
    摘要181)      PDF(pc) (4035KB)(147)    收藏

    利用情感分析方法分析革命人物的日记、书信等文献的情感特征,分析其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有益于进一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研究提取并清洗聂耳日记和书信中的语句数据,利用Senta模型识别聂耳的情感特征,将情感转化成可计量的数值并可视化,利用机器学习研究聂耳情感变化特征,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构建聂耳走上革命道路的情感历程。研究发现,目睹反动派镇压老师和同学、亲历淞沪会战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个关键事件对聂耳的情感变化有深刻影响,由此其个人情感可分为逐步低落期、波动低落期、波动回升期、持续好转期四个阶段,从萌发意识到拥护,再到投入的革命生涯也在其情感的起伏中步步推进。研究认为情感分析为研究历史人物提供了新方法和视角,通过分析和展示人物情感历程与社会背景的交互关系,有助于深入探究人物内在情感变化与革命精神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显性还是隐性数字人文? ———从大型学术数据库检索数字人文出版物的策略研究
    李凯, 马戎千, 方志超, 张桐瑞/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20-38.  
    摘要177)      PDF(pc) (3364KB)(102)    收藏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正日益受到以标准学术数据库为基础的定量科学科究的关注。然而,这一新兴领域的挑战之一是如何选择检索策略,以获得该领域代表性出版物样本。研究基于Dimensions数据库分析了通过两种抽样方法(关键词搜索和数字人文期刊列表)所获取的出版物样本差异。这两个样本为数字人文概念范围提供了不同视角,即隐性数字人文(implicit digital humanities)和显性数字人文(explicit digital humanities),并有助于更全面地代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研究发现,两种检索策略所获得的出版物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体现在它们的重叠样本非常小,而且彼此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学科导向。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数字人文出版物定量研究应采用更具包容性的检索方法,以同时涵盖隐性和显性数字人文成果。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研究结果如何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人文这一跨领域研究的学科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回顾(2000-2023年)——基于CSSCI来源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刘凌宇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100-124.  
    摘要167)      PDF(pc) (12714KB)(26)    收藏

    自中国互联网崛起(2000年)以来,“互联网”与“宗教”便产生了深度交织,呈现纷繁杂乱的表象,党政界、学界和宗教界响应政策,积极投身于互联网宗教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下的可视化分析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国内“互联网宗教”研究的总体情况与演进态势。文章以2000—2023年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96篇CSSCI(含扩展版)文献作为分析对象,综合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结合文献细读,围绕文献数量、研究力量、研究主题等方面做多维度分析,试图缕清2000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的发展脉络,并提出问题所在与发展建议。经研究发现,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现象研究到理论范式革新,再到治理实践应用的演进过程,研究内容以基本研究体系构建和宗教治理为核心,包括“概念与范式”“现象与基本问题”“现实疑难与治理”三类议题,分为“初探互联网'宗教传播’,主题零星、散发”时期(2000—2010年)、“从现象到治理,走向全方位研究”时期(2011—2016年)、“走向丰富多元,数字化主题凸显”时期(2017—2019年)、“三界合作联动,走向系统性研究”时期(2020—2023年)四个阶段。“堆叠效应”破除、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大数据赋能是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数字可再现时代的数字人文:建立一个最公平的后计算框架
    贝亚特里斯·如瓦约-普吕内尔, 万沛涵, 宋奕璇/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3-19.  
    摘要154)      PDF(pc) (2061KB)(76)    收藏

    可再现性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要求,而这一理念的应用正逐渐扩展到数字人摘文。FAIR原则的提出和数据论文的发表均体现了这一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字可再现性的严格先决条件是否只会将数字人文排除在更广泛的人文学界之外?文章提出了一种二元对立思路的代替方案,在承认人文学科(包括数字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的同时,承认人文学科中的可再现性概念具有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文章的第一部分将考察可再现性这一概念在人文科学中的历史和学科语境,以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学科争议,尤其在艺术史和文学领域。第二部分,将基于两个采用多种计算方法的艺术史研究项目,进一步探讨可再现性问题。由于语料库、方法和解释三者不可分割,这使得基于程序化定义的可再现性难以奏效。对此,文章提出采用“后计算可再现性”(post-computational reproducibility),这一框架基于FAIREST标准(FAIR+道德与专业性+来源提及+时间戳),但同时扩展至包括使用其他非计算方法验证来源,以进一步确认计算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活用数字数据构建研究平台:研究人员与图书馆员协作下的“数字源氏物语”尝试

    中村美里, 木越みち, 小川夏代子, 王子睿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54-75.  
    摘要152)      PDF(pc) (14455KB)(24)    收藏

    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在对馆藏《源氏物语》抄本进行数字化之时,组织了由不同领域研究者和图书馆员组成的学习会,围绕《源氏物语》的数字数据应用展开研讨。作为成果之一,学习会构建并发布了一个旨在为《源氏物语》文本研究提供支持的平台——“数字源氏物语”。文章将阐述学习会成立之缘起、平台构建及功能拓展之历程,并分别探讨学习会本身及图书馆员与研究人员协作之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数字人文的使命完成了吗?——一项基于文献分析的考察

    埃马努埃莱·萨勒诺, 陈龙/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3-19.  
    摘要147)      PDF(pc) (1333KB)(85)    收藏

    数字人文领域的演变同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的演变以及相关学者的不同态度并行不悖。自其伊始,学者们就一直在争论数字人文可否被视为一门新的学科,以及能否算作一场革命。大约20年前,早期的“人文计算”演变为如今的数字人文,数字信息技术及其在人文学的应用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专门的学术课程应运而生,从而为饱受争议的数字人文的学科性增添了理据。文章介绍了相关学术争论,区分了早期状况与最新动态,进而试图将此过程归入科学革命的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数字人文与开放议程——西蒙·马奥尼教授访谈
    西蒙·马奥尼, 陈兴怡, 王普宇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39-46.  
    摘要139)      PDF(pc) (1162KB)(76)    收藏

    尽管国际上对开放议程的研究与实践已较为成熟,但在中国,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而作为理念与实践均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字人文领域,尤其需要提升对开放议程的认识。文章是对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荣休教授、数字人文领域开放议程倡导者西蒙·马奥尼(Simon Mahony)教授的访谈整理,集中探讨了开放议程的内容与价值,及数字人文与开放议程的关系。马奥尼教授指出,开放议程的核心在于促进知识的民主化与共享,增强学术研究的透明性与包容性,并鼓励公众参与知识生产;作为开放议程的积极推动者,数字人文学科在全球学术生态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但是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开放议程进度和内容有较大差异,比如英国与中国。马奥尼教授对开放议程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其将继续推动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加速,并进一步提升社会的学术参与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重新发现定量文学研究:概念、传统与范式

    刘永强, 陈子轩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20-31.  
    摘要137)      PDF(pc) (1630KB)(112)    收藏

    研究通过重新挖掘定量文学研究的概念,爬梳其历史脉络以及重塑其经典研究案例,解蔽了这一长期被学界遗忘的研究体系。在文学领域,定量文学研究才堪称数字人文的前身,因为在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前,就已经出现运用统计、测量等定量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实例。定量文学研究之所以长久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与其历史断裂特征关联密切。从20世纪7080年代起,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文学研究便日渐式微,逐渐被世人淡忘。作为定量文学研究的重要代表,威廉·福克斯和马克斯·本泽的研究贡献与当今数字人文研究密切相关,并具深远的启示价值。前者被视作计量文体学的先驱,后者不仅将数理知识巧妙运用到人文艺术领域,还创造性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进行文艺创作。对定量文学研究的重新审视促使我们去思考,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文学研究是否应继续委身于数字人文之下,还是应该成为一门有特定研究范式的学科分支?这对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而言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山地小区域历史人口地理数据库建设探索——以云南省峨山县文山河流域为考察对象
    白玉军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47-65.  
    摘要127)      PDF(pc) (1681KB)(142)    收藏
    历史人口地理数据库是整合与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人口史料的有效方法。山地小区域人口史料是历史人口地理、人口史、历史民族地理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资源,具有较明显的时空特征和属性特征,适用于构建历史人口地理数据库。基于多源资料的处理方法,文章设计了近300年文山河流域具有明确时空属性的历史人口地理数据库构架,并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人口史料数据库平台,以期为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口变化的现实问题服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宁夏近代水利地图数据库构建与应用——基于TGIS的古旧水利地图信息化建设实例
    白江涛, 潘威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47-66.  
    摘要115)      PDF(pc) (48264KB)(21)    收藏

    近代水利图清晰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区域水体面貌,对历史水系变迁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文章在“数字历史黄河”的基础上,以民国《宁夏省境黄河沿岸沟渠水道地形图》为例,在TCIS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理论的支持下,实现了近代水利地图中水体信息的自动提取与空间匹配,开发了基于TGIS的近代水利地图信息化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形和灌溉效率分析了该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灌渠在1949前具有显著的自然河流形态特征显示出传统时代当地水利设施和“岁修”行为难以克服黄河流路变更频繁、河道侧向摆动、水量不稳等环境因素对灌溉的持续性影响,这是人工判读和统计分析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从定格画面到动态图像,反之亦然:基于技术回环分析和利用人工智能研究电影史
    比阿特丽斯·塔德奥·富伊卡, 亚瑟·莱泽, 刘思成, 蒲夏青/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84-99.  
    摘要108)      PDF(pc) (24750KB)(26)    收藏
    在人文学科的数字转向中,电影学在与数字工具和语料库思维相遇后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这对电影史研究尤为重要。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图像检索功能,研究者可以高效地从海量的数字电影语料库中抓取并汇总所需的图像等信息,作为更深入研究的理论前提。文章介绍了利用Snoop算法在法国国家视听研究中心的早期电影语料库中开展的第二轮检索实验:基于对运动影像技术回环的回顾,及理论反思电影画格中反复出现的物如何吸收、反映和塑造历史,研究通过从历史电影语料库中检索特定的物,证明了美学关联会引发历史分析,从而将该电影语料库创建背景的特殊性推至幕前,并分析这一研究路径的潜力和局限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知识重组的《日本军细菌战原队员证言集》证据链网发掘
    任越, 谭科铭, 李泊泳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67-83.  
    摘要101)      PDF(pc) (4304KB)(55)    收藏

    《日本军细菌战原队员证言集》作为口述档案,是较为全面客观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情况的历史文献资料,适合采用基于知识重组理论的方法进行挖掘,以个体视角下的细节补充宏观史实。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使用Neo4j图形数据库、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对该档案文本中的关联部队、实验地点、部门组成、支部情况、证人关系、战败撤离路线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展示与知识发现。由此,《证言集》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得以具象化表达;并以宁波鼠疫细菌战中物资供给路线等为例,展示本研究成果在提示历史细节、发掘证据链网方面的作:还发现了部分证言之间的相互矛盾之处。这些工作为后续针对重点人物、据点开展更为精准、定向的史料梳理提供了有益参考,为与其他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关联提供了基础,也为切实可行的口述历史档案内容挖掘提供了示范。此外,研究所制作的人物关系网络、知识图谱不仅充分证实了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体系化、规模化,而且其作为直观、立体、可视化的知识图景,可广泛运用于公众历史教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数字人文视野下的中国数学古籍研究新探索——“新趋势、新议题、新期待:中国数学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承, 白胡日查, 董杰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125-128.  
    摘要100)      PDF(pc) (496KB)(10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文理融通:AGI时代的数字人文———第六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2024)会议综述

    李嘉仪, 李想, 马小柯, 胡浩天, 王丽华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11-29.  
    摘要50)      PDF(pc) (2293KB)(244)    收藏

    文章对“文理融通:AGI时代的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2024)的会议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主旨报告、圆桌论坛、分论坛、新闻发布会和获奖项目几部分进行介绍,回顾2024数字人文年会的主要内容,揭示数字人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从人工到智能——AI时代的历史与人文探索”工作坊综述

    唐嘉骏, 金伯文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30-37.  
    摘要46)      PDF(pc) (1115KB)(85)    收藏

    “从人工到智能—AI时代的历史与人文探索”工作坊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历史研究的交叉领域,系统探讨了数字史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工作坊围绕大语言模型在史料分析、翻译及知识生产中的应用展开深入讨论,揭示了技术赋能下历史研究在效率提升与范式转型方面的潜力。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加速文献处理与模式识别,但其“幻觉问题”与缺乏历史语境理解的局限性仍需警惕。圆桌讨论强调,技术应用应服务于学术创新而非替代人文思考,需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数据质量、版权管理及研究主体性等挑战。人工智能可成为拓展历史研究广度的工具,但批判性思维与问题意识仍是学术深度的核心保障,未来需在技术整合与学科传统间寻求平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人文主义人工智能:迈向跨学科专业知识与研究的新领域

    马茨·弗里德隆, 大卫·奥尔弗特, 丹尼尔·布罗登, 阿什利·格林, 阿拉姆·卡里米, 塞西莉亚·林德, 胡伊伊/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3-10.  
    摘要45)      PDF(pc) (951KB)(12)    收藏

    哥德堡大学数字人文研究基础设施(GRIDH)参与了多个人文领域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使用了人工智能应用,而且还开发了包含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研究工具和基础设施资源。这些应用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大语言模型、图像识别算法、分类、聚类和深度学习等。文章提出了“人文主义人工智能”(Humanistic Al)这一术语,用以描述一种新兴的跨学科实践形式即使用和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来解答人文研究问题,并进行相关人文反思。作者精心构思了该术语,旨在使这一实践在认识论和物质性方面隐性或显著的特殊性及其所带来的新知识形态变得可见。文章介绍了GRIDH项目的“人文主义人工智能”实践及其所开发的AI资源与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数位人文视域下的明代福建武职选簿研究——基于DocuSky诠释资料整合建库工具的分析
    周煜翔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97-113.  
    摘要45)      PDF(pc) (2780KB)(29)    收藏
    学术界以往有关明代福建卫所武官来源的观点大多有待商榷。利用DocuSky数位人文学术研究平台的诠释资料整合建库工具,将纯文字形式的武职选簿制成量化数据库,有助于突破史料形式的局限。量化数据库显示,洪武、永乐两朝武官调动较频繁。在这一时期,福建卫所武官的原籍逐渐形成了“南多北少”的格局。南方籍武官多为明朝开国功臣,北方籍武官则多因靖难之役起家且占据卫所高级武职。福建卫所武官的从军方式以从征、归附为主,抽籍军户所占比例并不高。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防倭御寇是当地卫所的主要职能,军役繁重,因而在闽服役武官的晋升空间较小。以DocuSky为代表的数位人文研究平台,为开展卫所武官的“局部履历”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有助于深化武职选簿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通向“数字无障碍”:概念、标准和路径
    黄文瀚, 刘陈希, 蔡卓茜, 郑佳琦, 张哲俊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114-128.  
    摘要43)      PDF(pc) (2330KB)(115)    收藏
    研究通过探析数字无障碍概念,梳理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演进脉络,提出了数字时代残疾人权利保障的规范路径。传统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偏重于专门化、特殊化,与之对应的风险是极易形成相对封闭的“数据温室”或“数字孤岛”。数字无障碍的核心在于把“通用化设计”与“规范化标准”深度嵌入无障碍环境建设,从而跳脱信息无障碍的浅层逻辑,提升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水平。为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未来有必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快速生成能力和精准感知服务,并前瞻性地通过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路径,逐步在主流产品及大众服务上普及无障碍选项或预设配套工具,最终实现“信息无障碍”向“数字无障碍”的全面转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保存原生性数字文化遗产:电子游戏研究中计算方法的应用及挑战

    阿德里安·德姆莱特纳, 尤金·菲斯特, 托拜厄斯·霍德尔, 范涛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38-53.  
    摘要40)      PDF(pc) (3182KB)(85)    收藏

    文章介绍了瑞士Confoederatio Ludens(CHLudens)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通过跨学科方法探索了1968年至2000年瑞士的电子游戏文化。项目通过应用计算方法,如视觉语料库的远读、关键源代码分析以及元数据建模等,揭示了瑞士电子游戏历史中一些曾被忽视的方面,例如全球游戏趋势的地方化适应以及瑞士开发者独特的技术实践。此外,该项目展示了地方性和区域历史的概念如何对数字人文学术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挑战了以美国和日本为中心的主导叙事。基于初步研究结果,文章讨论了这两个领域交叉点所产生的方法论挑战与机遇,并强调了保存、计算分析和地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该项目凸显了跨学科方法的价值,即将原生性数字文化遗产不仅视为技术对象,更视为嵌入文化的历史资料来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面向数字人文的双阶段刺绣图案自动识别与分割模型建构及应用

    鲍亚林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76-96.  
    摘要37)      PDF(pc) (66128KB)(9)    收藏

    图像分割方法在传统刺绣图案的识别与分割领域已有一定应用,但因刺绣图案具有边缘复杂、细节繁琐以及类型多样等特点,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高精度和高效率的需求。就此,该研究建构了一种基于YOLOU-Net级联的双阶段刺绣图案识别与分割方法:在第一阶段采用YOLO算法进行目标检测,快速定位刺绣图案的具体位置;在第二阶段使用改进后的U-Net算法进行语义分割。改进的U-Net编码器结构采用了ResBlock-CBAM模块作为骨干网络,以增强特征提取的有效性,并引入ASPP模块进行特征增强,确保不同特征的有效提取和融合。通过双阶段级联网络,该方法能够捕捉刺绣图像的细节和上下文信息,实现对刺绣图案的精细分割,保留复杂的边缘和细节。实验结果显示,该研究算法在DiceMioU等评估指标上分别达到0.85840.8376,精确率达到84.53%,显著优于其他先进分割算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刺绣智能识别与分割系统,可实现刺绣图案的高效自动化提取与处理,不仅为刺绣图案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持,还为刺绣设计的现代化和个性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