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时间的刻度:《数字人文指南》重读与再思考
    余敏, 冯惠玲, 徐碧姗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32-46.  
    摘要288)      PDF(pc) (2106KB)(265)    收藏

    二十年前,《数字人文指南》(2004)集结了一群年轻学者们讨论、回顾和审视同样年轻的摘数字人文历史,由此创造了数字人文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直面当时新兴领域的混沌迷雾,以600多页的谋篇布局呈现了跨学科理论和实践活动,新的学术生产、传播和策展过程等丰硕成果为数字人文学科的初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文章重理《数字人文指南》重要思想,纵向勾连《新数字人文指南》(2016),发现西方数字人文十余年间在数据库、建模和机器人诗学等方面既有延续又有延展;继而对比《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第一辑),发现中西方数字人文在数字学术、可视化和文化遗产等问题的探讨中和而不同,且中国数字人文研究在界面设计与美学问题上还有所忽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活用数字数据构建研究平台:研究人员与图书馆员协作下的“数字源氏物语”尝试

    中村美里, 木越みち, 小川夏代子, 王子睿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54-75.  
    摘要287)      PDF(pc) (14455KB)(37)    收藏

    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在对馆藏《源氏物语》抄本进行数字化之时,组织了由不同领域研究者和图书馆员组成的学习会,围绕《源氏物语》的数字数据应用展开研讨。作为成果之一,学习会构建并发布了一个旨在为《源氏物语》文本研究提供支持的平台——“数字源氏物语”。文章将阐述学习会成立之缘起、平台构建及功能拓展之历程,并分别探讨学习会本身及图书馆员与研究人员协作之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回顾(2000-2023年)——基于CSSCI来源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刘凌宇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100-124.  
    摘要234)      PDF(pc) (12714KB)(37)    收藏

    自中国互联网崛起(2000年)以来,“互联网”与“宗教”便产生了深度交织,呈现纷繁杂乱的表象,党政界、学界和宗教界响应政策,积极投身于互联网宗教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下的可视化分析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国内“互联网宗教”研究的总体情况与演进态势。文章以2000—2023年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96篇CSSCI(含扩展版)文献作为分析对象,综合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结合文献细读,围绕文献数量、研究力量、研究主题等方面做多维度分析,试图缕清2000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的发展脉络,并提出问题所在与发展建议。经研究发现,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现象研究到理论范式革新,再到治理实践应用的演进过程,研究内容以基本研究体系构建和宗教治理为核心,包括“概念与范式”“现象与基本问题”“现实疑难与治理”三类议题,分为“初探互联网'宗教传播’,主题零星、散发”时期(2000—2010年)、“从现象到治理,走向全方位研究”时期(2011—2016年)、“走向丰富多元,数字化主题凸显”时期(2017—2019年)、“三界合作联动,走向系统性研究”时期(2020—2023年)四个阶段。“堆叠效应”破除、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大数据赋能是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数字可再现时代的数字人文:建立一个最公平的后计算框架
    贝亚特里斯·如瓦约-普吕内尔, 万沛涵, 宋奕璇/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3-19.  
    摘要225)      PDF(pc) (2061KB)(123)    收藏

    可再现性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要求,而这一理念的应用正逐渐扩展到数字人摘文。FAIR原则的提出和数据论文的发表均体现了这一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字可再现性的严格先决条件是否只会将数字人文排除在更广泛的人文学界之外?文章提出了一种二元对立思路的代替方案,在承认人文学科(包括数字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的同时,承认人文学科中的可再现性概念具有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文章的第一部分将考察可再现性这一概念在人文科学中的历史和学科语境,以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学科争议,尤其在艺术史和文学领域。第二部分,将基于两个采用多种计算方法的艺术史研究项目,进一步探讨可再现性问题。由于语料库、方法和解释三者不可分割,这使得基于程序化定义的可再现性难以奏效。对此,文章提出采用“后计算可再现性”(post-computational reproducibility),这一框架基于FAIREST标准(FAIR+道德与专业性+来源提及+时间戳),但同时扩展至包括使用其他非计算方法验证来源,以进一步确认计算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从人工到智能——AI时代的历史与人文探索”工作坊综述

    唐嘉骏, 金伯文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30-37.  
    摘要207)      PDF(pc) (1115KB)(272)    收藏

    “从人工到智能—AI时代的历史与人文探索”工作坊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历史研究的交叉领域,系统探讨了数字史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工作坊围绕大语言模型在史料分析、翻译及知识生产中的应用展开深入讨论,揭示了技术赋能下历史研究在效率提升与范式转型方面的潜力。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加速文献处理与模式识别,但其“幻觉问题”与缺乏历史语境理解的局限性仍需警惕。圆桌讨论强调,技术应用应服务于学术创新而非替代人文思考,需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数据质量、版权管理及研究主体性等挑战。人工智能可成为拓展历史研究广度的工具,但批判性思维与问题意识仍是学术深度的核心保障,未来需在技术整合与学科传统间寻求平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重新发现定量文学研究:概念、传统与范式

    刘永强, 陈子轩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20-31.  
    摘要206)      PDF(pc) (1630KB)(234)    收藏

    研究通过重新挖掘定量文学研究的概念,爬梳其历史脉络以及重塑其经典研究案例,解蔽了这一长期被学界遗忘的研究体系。在文学领域,定量文学研究才堪称数字人文的前身,因为在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前,就已经出现运用统计、测量等定量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实例。定量文学研究之所以长久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与其历史断裂特征关联密切。从20世纪7080年代起,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文学研究便日渐式微,逐渐被世人淡忘。作为定量文学研究的重要代表,威廉·福克斯和马克斯·本泽的研究贡献与当今数字人文研究密切相关,并具深远的启示价值。前者被视作计量文体学的先驱,后者不仅将数理知识巧妙运用到人文艺术领域,还创造性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进行文艺创作。对定量文学研究的重新审视促使我们去思考,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文学研究是否应继续委身于数字人文之下,还是应该成为一门有特定研究范式的学科分支?这对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而言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人文主义人工智能:迈向跨学科专业知识与研究的新领域

    马茨·弗里德隆, 大卫·奥尔弗特, 丹尼尔·布罗登, 阿什利·格林, 阿拉姆·卡里米, 塞西莉亚·林德, 胡伊伊/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3-10.  
    摘要179)      PDF(pc) (951KB)(145)    收藏

    哥德堡大学数字人文研究基础设施(GRIDH)参与了多个人文领域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使用了人工智能应用,而且还开发了包含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研究工具和基础设施资源。这些应用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大语言模型、图像识别算法、分类、聚类和深度学习等。文章提出了“人文主义人工智能”(Humanistic Al)这一术语,用以描述一种新兴的跨学科实践形式即使用和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来解答人文研究问题,并进行相关人文反思。作者精心构思了该术语,旨在使这一实践在认识论和物质性方面隐性或显著的特殊性及其所带来的新知识形态变得可见。文章介绍了GRIDH项目的“人文主义人工智能”实践及其所开发的AI资源与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文理融通:AGI时代的数字人文———第六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2024)会议综述

    李嘉仪, 李想, 马小柯, 胡浩天, 王丽华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11-29.  
    摘要174)      PDF(pc) (2293KB)(400)    收藏

    文章对“文理融通:AGI时代的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2024)的会议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主旨报告、圆桌论坛、分论坛、新闻发布会和获奖项目几部分进行介绍,回顾2024数字人文年会的主要内容,揭示数字人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宁夏近代水利地图数据库构建与应用——基于TGIS的古旧水利地图信息化建设实例
    白江涛, 潘威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47-66.  
    摘要173)      PDF(pc) (48264KB)(32)    收藏

    近代水利图清晰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区域水体面貌,对历史水系变迁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文章在“数字历史黄河”的基础上,以民国《宁夏省境黄河沿岸沟渠水道地形图》为例,在TCIS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理论的支持下,实现了近代水利地图中水体信息的自动提取与空间匹配,开发了基于TGIS的近代水利地图信息化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形和灌溉效率分析了该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灌渠在1949前具有显著的自然河流形态特征显示出传统时代当地水利设施和“岁修”行为难以克服黄河流路变更频繁、河道侧向摆动、水量不稳等环境因素对灌溉的持续性影响,这是人工判读和统计分析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保存原生性数字文化遗产:电子游戏研究中计算方法的应用及挑战

    阿德里安·德姆莱特纳, 尤金·菲斯特, 托拜厄斯·霍德尔, 范涛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38-53.  
    摘要165)      PDF(pc) (3182KB)(214)    收藏

    文章介绍了瑞士Confoederatio Ludens(CHLudens)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通过跨学科方法探索了1968年至2000年瑞士的电子游戏文化。项目通过应用计算方法,如视觉语料库的远读、关键源代码分析以及元数据建模等,揭示了瑞士电子游戏历史中一些曾被忽视的方面,例如全球游戏趋势的地方化适应以及瑞士开发者独特的技术实践。此外,该项目展示了地方性和区域历史的概念如何对数字人文学术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挑战了以美国和日本为中心的主导叙事。基于初步研究结果,文章讨论了这两个领域交叉点所产生的方法论挑战与机遇,并强调了保存、计算分析和地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该项目凸显了跨学科方法的价值,即将原生性数字文化遗产不仅视为技术对象,更视为嵌入文化的历史资料来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通向“数字无障碍”:概念、标准和路径
    黄文瀚, 刘陈希, 蔡卓茜, 郑佳琦, 张哲俊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114-128.  
    摘要165)      PDF(pc) (2330KB)(230)    收藏
    研究通过探析数字无障碍概念,梳理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演进脉络,提出了数字时代残疾人权利保障的规范路径。传统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偏重于专门化、特殊化,与之对应的风险是极易形成相对封闭的“数据温室”或“数字孤岛”。数字无障碍的核心在于把“通用化设计”与“规范化标准”深度嵌入无障碍环境建设,从而跳脱信息无障碍的浅层逻辑,提升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水平。为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未来有必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快速生成能力和精准感知服务,并前瞻性地通过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路径,逐步在主流产品及大众服务上普及无障碍选项或预设配套工具,最终实现“信息无障碍”向“数字无障碍”的全面转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面向数字人文的双阶段刺绣图案自动识别与分割模型建构及应用

    鲍亚林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76-96.  
    摘要162)      PDF(pc) (66128KB)(25)    收藏

    图像分割方法在传统刺绣图案的识别与分割领域已有一定应用,但因刺绣图案具有边缘复杂、细节繁琐以及类型多样等特点,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高精度和高效率的需求。就此,该研究建构了一种基于YOLOU-Net级联的双阶段刺绣图案识别与分割方法:在第一阶段采用YOLO算法进行目标检测,快速定位刺绣图案的具体位置;在第二阶段使用改进后的U-Net算法进行语义分割。改进的U-Net编码器结构采用了ResBlock-CBAM模块作为骨干网络,以增强特征提取的有效性,并引入ASPP模块进行特征增强,确保不同特征的有效提取和融合。通过双阶段级联网络,该方法能够捕捉刺绣图像的细节和上下文信息,实现对刺绣图案的精细分割,保留复杂的边缘和细节。实验结果显示,该研究算法在DiceMioU等评估指标上分别达到0.85840.8376,精确率达到84.53%,显著优于其他先进分割算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刺绣智能识别与分割系统,可实现刺绣图案的高效自动化提取与处理,不仅为刺绣图案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持,还为刺绣设计的现代化和个性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基于知识重组的《日本军细菌战原队员证言集》证据链网发掘
    任越, 谭科铭, 李泊泳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67-83.  
    摘要154)      PDF(pc) (4304KB)(94)    收藏

    《日本军细菌战原队员证言集》作为口述档案,是较为全面客观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情况的历史文献资料,适合采用基于知识重组理论的方法进行挖掘,以个体视角下的细节补充宏观史实。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使用Neo4j图形数据库、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对该档案文本中的关联部队、实验地点、部门组成、支部情况、证人关系、战败撤离路线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展示与知识发现。由此,《证言集》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得以具象化表达;并以宁波鼠疫细菌战中物资供给路线等为例,展示本研究成果在提示历史细节、发掘证据链网方面的作:还发现了部分证言之间的相互矛盾之处。这些工作为后续针对重点人物、据点开展更为精准、定向的史料梳理提供了有益参考,为与其他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关联提供了基础,也为切实可行的口述历史档案内容挖掘提供了示范。此外,研究所制作的人物关系网络、知识图谱不仅充分证实了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体系化、规模化,而且其作为直观、立体、可视化的知识图景,可广泛运用于公众历史教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从定格画面到动态图像,反之亦然:基于技术回环分析和利用人工智能研究电影史
    比阿特丽斯·塔德奥·富伊卡, 亚瑟·莱泽, 刘思成, 蒲夏青/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84-99.  
    摘要151)      PDF(pc) (24750KB)(30)    收藏
    在人文学科的数字转向中,电影学在与数字工具和语料库思维相遇后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这对电影史研究尤为重要。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图像检索功能,研究者可以高效地从海量的数字电影语料库中抓取并汇总所需的图像等信息,作为更深入研究的理论前提。文章介绍了利用Snoop算法在法国国家视听研究中心的早期电影语料库中开展的第二轮检索实验:基于对运动影像技术回环的回顾,及理论反思电影画格中反复出现的物如何吸收、反映和塑造历史,研究通过从历史电影语料库中检索特定的物,证明了美学关联会引发历史分析,从而将该电影语料库创建背景的特殊性推至幕前,并分析这一研究路径的潜力和局限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数位人文视域下的明代福建武职选簿研究——基于DocuSky诠释资料整合建库工具的分析
    周煜翔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97-113.  
    摘要145)      PDF(pc) (2780KB)(89)    收藏
    学术界以往有关明代福建卫所武官来源的观点大多有待商榷。利用DocuSky数位人文学术研究平台的诠释资料整合建库工具,将纯文字形式的武职选簿制成量化数据库,有助于突破史料形式的局限。量化数据库显示,洪武、永乐两朝武官调动较频繁。在这一时期,福建卫所武官的原籍逐渐形成了“南多北少”的格局。南方籍武官多为明朝开国功臣,北方籍武官则多因靖难之役起家且占据卫所高级武职。福建卫所武官的从军方式以从征、归附为主,抽籍军户所占比例并不高。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防倭御寇是当地卫所的主要职能,军役繁重,因而在闽服役武官的晋升空间较小。以DocuSky为代表的数位人文研究平台,为开展卫所武官的“局部履历”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有助于深化武职选簿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数字人文视野下的中国数学古籍研究新探索——“新趋势、新议题、新期待:中国数学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承, 白胡日查, 董杰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125-128.  
    摘要145)      PDF(pc) (496KB)(22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表演艺术与数字人文:将计算分析与人类体验相匹配

    扬-亨德里克·巴克尔斯, 马蒂亚斯·格罗特科普, 托马斯·舍雷尔, 贾斯珀·斯特拉蒂尔, 张佳明, 陈冬睿/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2): 59-87.  
    摘要102)      PDF(pc) (3466KB)(251)    收藏

    文章提出了一个将计算方法的要求与定性的、现象学的视听媒体分析方法相协调的框架。因其时间性和多模态特征,研究认为视听媒体可作为更广泛的表演艺术领域及其数字人文分析方法的范例。首先,研究主张将数字方法论明确建立在人类表演艺术体验的学术理论基础之上,并概述了一种定性方法,用于研究视听媒体中的创作模式和情感动态。为了展示这种方法,研究通过一个示例性场景分析,强调了基于对创作结构的微观层面描述来分析体验特质的具体方法。文章的主体部分阐述了使用计算工具所面临的三个核心挑战。其一,将常用的电影分析词汇重塑为机器可读的语义本体;其二,建立一个基于所开发语义本体的系统性、适用的标注程序,从而可对更大规模语料库进行人际的、一致的描述;其三,开发可视化和查询工具,以便在复杂的标注数据集中识别和追踪创作模式。文章最后通过前面的示例分析展示了可视化标注数据的好处,并思考了所概述的AdA电影本体作为更广泛数字人文研究中处理主体间经验基础的程序化起点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历史游戏《文明7》与三阶段的人类文明史分期
    庞昊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2): 16-30.  
    摘要98)      PDF(pc) (5315KB)(103)    收藏
    2025年发行的历史游戏《文明7》改变了以往几代《文明》使用的人类文明史分期模式,选择了“古典时代”“探索时代”和“近世时代”的三阶段历史分期。这一变化为深入认识三阶段历史分期的性质提供了研究契机。通过考察研究者与历史游戏的设计者如何运用、拒斥或修正三阶段的历史分期,文章证明:尽管“古代”“中世纪”“现代”的传统三阶段历史分期已不是主流,其他形式的三阶段历史分期仍有活力;这一活力的来源是三阶段历史分期更加简洁明了,更具有灵活性,在学者以及大众中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此外,随着“历史游戏研究”逐渐兴起,如何研究历史游戏,为何研究历史游戏都成为需要关注的学术议题。文章主张:有关历史游戏的研究可以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一部分,从而与史学研究产生更多交流与互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欧洲高校数字人文暑期课程的发展与启示
    王思婕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2): 110-122.  
    摘要90)      PDF(pc) (1244KB)(39)    收藏

    暑期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延伸,是连接正式学期课程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桥梁,具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与跨学科研修的机会,也有助于其国际视野的拓展,日益成为数字人文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领域,欧洲高校由于起步较早,已在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整合及学术共同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步成为欧洲高校数字人文常规课程的重要补充。文章通过梳理欧洲高校在数字人文暑期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录取标准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进一步总结其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典型经验,并以此为参照,对当前我国高校在相关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其未来发展的潜在优势与可行路径,以期为中国高校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数字人文暑期课程体系、推动数字人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镜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大家一起来翻刻” :基于协作学习的前近代日语史料众包转写平台
    桥本雄太, 大邑润三, 加纳靖之, 中西一郎, 滨野未来, 江晖/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2): 88-109.  
    摘要89)      PDF(pc) (3031KB)(113)    收藏
    “大家一起来翻刻”是由日本京都大学团队开发、以日本前近代史料为对象的公众参与型转写平台。该平台于2017年以众包项目形式启动,最初专注于历史地震史料转写,2019年升级为通用日语史料转写平台。转写日本前近代史料需要解读“草书体”,为此“大家一起来翻刻”将参与者相互协作解读草体字的学习过程融入到平台设计当中,以此实现了大规模参与者的动员并维持其积极性以及参与者技能的提升。同时平台导入草书体自动识别AI辅助功能,提升复杂史料解读效率。平台现行版本已吸引约4100名参与者,完成超过2300份史料、共计4100万字的转写工作。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历史文献的数字化保存与利用,还为公众参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分析框架及融合机制
    胡云怡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2): 3-15.  
    摘要87)      PDF(pc) (1245KB)(619)    收藏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深刻影响。文章旨在系统性地探讨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领域关系、深度融合机制及其所催生的新范式。首先明确了研究所采用的广义数字出版定义,阐释了数字人文特有的学科立场与价值理念如何为审视数字出版提供独特的理论透镜;在此基础上,构建并运用了一个包含特性/特征”“作用/功能”“方法/形式过程/流程的四维分析框架,系统地揭示了二者在内容生产、传播形式、知识组织与伦理规制等层面的融合路径与互动机制。通过对学术出版、文化遗产保护及教育普及等领域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框架的解释力,并指出出版化是实现数字人文成果向数字出版产品转化的关键机制。研究认为,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其实质是从传统的、静态的知识产品交付,向动态的、开放的、由多元主体参与的知识流通网络演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在技术、人才与版权伦理等方面面临挑战,同时在政策与市场驱动下也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研究为深化数字人文与数字出版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分析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基于深度集成学习的战国楚系简帛文字识别
    陈超, 李赫孜, 杨泽坤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2): 45-58.  
    摘要84)      PDF(pc) (5188KB)(47)    收藏

    楚系简帛文字的释读一直是古文字学的重点研究方向,然而目前多依赖人工手段对单字形体开展分析,缺少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海量文字图版进行字形识别的尝试。研究针对大量楚系简帛文字图像识别困难的问题,结合楚系简帛文字的内在特征,不局限于单一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和单一文字图片分析的微观视角,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策略的楚系简帛文字图像分类方法,即使用四种深度学习网络提取楚系简帛文字图像的共同形态学特征,并以投票形式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从而构建了计算机自动高效识别海量楚系简帛文字图像的技术框架。应用该框架对目前出土的部分简帛材料中的文字图像进行识别,准确率高达96.72%,充分证明了该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重庆武隆盐井峡盐业遗址数字考古研究
    邹秋实, 牛英彬, 宋海超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2): 31-44.  
    摘要80)      PDF(pc) (3448KB)(25)    收藏
    重庆武隆盐井峡盐业遗址承载着悠久的盐业生产历史,对研究古代手工业生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阐述了在该遗址开展数字考古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数字技术,实现了对遗址的全面数据采集、虚拟重建与空间分析。通过数字考古,研究深入挖掘了盐井峡盐业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盐业遗址的保护、研究与展示提供了创新方法,也为同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数字经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方树益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2): 123-128.  
    摘要69)      PDF(pc) (1119KB)(50)    收藏

    2025年39日,数字经学学术研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首次针对数字经学的建设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者围绕数字经学的内涵、定位、目标、发展路径等问题开展跨学科对话,达成基本的推进共识,并勾勒出其基本任务、可能形态,也指出挑战所在。会议还对古籍数智平台开发现状进行了展示和多学科视角的评议,与会者认同专题性平台建设对于数字经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初步构建设想,并强调契合人文研究需求之于平台开发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