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全景与远景:数字人文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 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综述
    杨泽坤, 李少建, 凯丽麦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3-17.  
    摘要734)      PDF(pc) (1824KB)(1623)    收藏
    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 2022 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 2022)于 2022 年 11 月 26—27 日在线上召开。 会议以“全景与远景:数字人文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主题,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深入研讨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与数字人文不断拓展和实现突破的远景蓝图。 年会设置了八个专题论坛和两个青年论坛对入选论文进行展示,征集并评选出数字人文优秀论文和项目,并首次开设教育分论坛。 文章总结了本届年会的论文、项目、教育分论坛讨论情况,分析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话题,并展望中国数字人文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研究———《数字叙事空间:一项跨学科的考察》述评
    宋杰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101-111.  
    摘要581)      PDF(pc) (1078KB)(1014)    收藏
    空间问题一直以来都广受叙事学界的关注。 在如今这个数字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叙事空间自然成为叙事学研究者的聚焦点。 《数字叙事空间:一项跨学科的考察》一书就对不同数字媒介中的叙事空间问题进行了细致探讨,体现出数字时代叙事学研究鲜明的跨学科、跨媒介与跨文类特色,不仅深化了叙事学与文学的空间研究,还对文学研究整体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总之,该书在理论命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拓宽了叙事空间研究的维度,令人耳目一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明钱榖《纪行图册》 、张复《水程图》之 大运河现地研究与 GIS 呈现(之一)

    简锦松 廖泫铭 王 勇 张淑君 唐 宸 严 程 谢定纮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50-60.  
    摘要218)      PDF(pc) (4617KB)(829)    收藏

    钱榖《纪行图册》以王世贞隆庆四年(1570)六月《适晋纪行》为蓝本,绘成仓山小祗园至 扬州扬子桥三十二幅;张复《水程图》因王世贞于万历二年(1574)二月入领太仆之役,附舟而北,绘成 邵伯至通州水程五十二幅。 两卷皆以写实为之,在明人画中堪称独绝。 文章以现地研究法进行三项 处理:一、此次王世贞北行,正在隆庆新河既成,泇河之议方生的明代大运河变动期,文章将二人所经 过之水程全部数字化;二、钱谷自言维欲记其目前真境”,文章利用明清旅行日记、方志、古今地图及 笔者现地考察所得,将各图逐一解说,指出图面所绘内容,验证画者写真实践的程度;三、此八十余幅 之价值,如同发现一大箱明代的拍摄影带,文章发挥其自身的影像本色,形象化地指出明代大运河的 真正面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长安十二时辰》对唐长安城市空间的当代重构——一种文学制图的视角
    郭佳欣, 马昭仪, 肖天意, 何捷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9-20.  
    摘要1152)      PDF(pc) (17612KB)(745)    收藏
    当代热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以历史可能性的空间叙事方式虚构了小人物解救唐长安城的故事。为探讨作者在当代视角下对唐长安城的空间重构远读出发,遵循时空框架,以文学制图方法分析小说中人物与空间的关系,通过文本挖掘、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文本的叙事空间和时空叙事进行再现。结果展示了该小说在充满限制的唐长安坊里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所建构出的一个更具动性的叙事空间。而通过解析小说的空间叙事手法,发现在读者眼中自西至东的群体性动的背后是小说主人公从光德坊最终转移至权力中心的故事设定。这种地理批评审视了小说文本中历史与当代、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同时呈现了小说历史与可能之下权力与自由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刘健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39-49.  
    摘要415)      PDF(pc) (8398KB)(606)    收藏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出现已经有近 10 年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实践中,采集了大量数据,对数据的运用却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智慧博物馆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瓶颈。 如何突破这一滞碍,并从数据的采集管理挖掘上入手,形成博物馆知识生产和组织服务的新模式,使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等智慧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得以稳固运行,在这方面,人文学界新兴的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工具,可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数字人文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读《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
    王丽华, 刘炜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1-16.  
    摘要763)      PDF(pc) (1796KB)(505)    收藏

    《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一书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探讨了数字人文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大卫·M·贝里和安德斯.费格约德两位作者首先提出了“数字人文堆栈”,并将其作为全书的结构统领和数字人文的领域架构;在详细梳理数字人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作者接着从 计算思维、知识表示、基础设施、方法工具和学术界面五个方面详述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支撑体系;最后作者再一次对数字人文进行理论关照,指出数字人文是一个连贯一致的学科。 文章旨在为该书提供一篇导读,从探讨什么是批判开始,回顾数字人文的概念变迁、阐明数字人文理论的重要性, 对作者提出的数字人文框架及五大支柱进行解读,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思考数字人文现实,提出了“数字人文堆栈 2.0 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建构中国自主数字人文知识体系的使命与路径
    刘炜, 刘越男, 王晓光, 王涛, 徐永明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3-13.  
    摘要277)      PDF(pc) (2643KB)(500)    收藏

    2022 年 4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为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领域,数字人文是近 20 年全球人文领域最大动向,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数字人文的萌芽、发展直至形成相当热度,无疑是全球浪潮的反映和组成部分,也因此更深刻地面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问题。 为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也为了初步厘清这一视野之下中国数字人文需要面对的重要理论问题,本刊特邀刘炜、刘越男、王晓光、王涛、徐永明五位专家进行了笔谈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数智时代古籍数字化再造的逻辑与进路
    雷珏莹, 侯西龙, 王晓光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46-56.  
    摘要377)      PDF(pc) (1746KB)(497)    收藏
    随着古籍保护计划和古籍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持续开展,我国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古籍数字资源。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新技术和新理念来实现古籍蕴涵的优秀文化基因的提炼、展示与活化利用,逐渐成为新时代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核心任务。文章在古籍数字化基础上提出了“古籍数字化再造”的概念,辨析古籍数字化与古籍数字化再造工作的区别,提炼古籍数字化再 造的理论基础,从载体记录层、内容组织层和表现应用层构建了古籍数字化再造的堆栈模型,并从理论、技术、用户、机制、模式五个维度提出古籍数字化再造的实现进路,为古籍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活化 利用提供参考。古籍数字化再造是未来古籍活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新时代古籍工作提供新的指导理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数据库环境下的《同源字典》研究
    方树益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93-106.  
    摘要134)      PDF(pc) (1126KB)(476)    收藏
    同源字典作为王力晚年力作,在汉语语源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由于同源字典本身具有错综复杂的特性,只有依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开展计量分析。 基于 MS Access 2019 数据库运行平台,建立起同源字典全文数据库,不仅有助于穷尽客观地梳理同源字本身诸方面的体例特征,多角度综合性地考察所收汉语同源词的分布情况及其内部的系联规,从而科学客观地认识同源字典一书的成就与不足,亦能为后来的同类型旧有辞书数字化提供新的参考范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数字人文中的语言敏感性和多样性
    保罗·约瑟夫·斯彭斯, 雷纳塔·布兰多, 谢佳/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3-20.  
    摘要313)      PDF(pc) (1205KB)(433)    收藏

    近年来数字人文(DH)领域的多样性愈发受到关注但针对地理语言多样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通常聚焦于DH领域的地理分布或将语言视为有待解决的技术性或语言学问题文章采取另外一个角度即人们需要透过以数字为媒介的语言和文化的多重框架”,来审视DH的多样性。这并不只是一个关于认知正义和群体间相互尊重的问题,DH领域需要更加积极地应对数字多语主义、跨文化交流和地理多样性的全球动态所带来的挑战。文章以数字研究中的语言漠视为镜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响应伊莎贝尔·加里纳·拉塞尔关于DH中地理语言多样性状况应有更完善数据的呼吁阐述了多种以战略性、计划性和研究为主导方式处理这种多样性的可能框架最后,探讨了更深广的多语言关注在艾伦·刘所说的DH多样性的技术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如能更充分地介入当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挑战,DH领域将受益匪浅也将做出许多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的历史、方法与未来
    包弼德, 王宏苏, 傅君劢, 陈松, 柳舟, 朱厚权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21-33.  
    摘要939)      PDF(pc) (1713KB)(425)    收藏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 (CBDB) 项目始于 2005 ,其目标是通过创建在线与离线的关系型数据库,记录史料中保存下来的历史人物的职业、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数据。CBDB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收集与管理,以便学者对人物、人群、地域、职官等多方面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利用这一资料库,学者可以进行数据可视化并开展统计分析、网络分析以及空间分析。CBDB是一个面向多方合作的项目,它没有截止日期。 它将持续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数据。通过诸方合作,一个全新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在线系统即将向公众开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古籍数字化关键技术评述
    苏棋, 胡韧奋, 诸雨辰, 严承希, 王军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83-88.  
    摘要434)      PDF(pc) (808KB)(367)    收藏

    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数字环境下,实现古籍的数字化整理与利用,能够为数字人文研究、历史学研究及其他人文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源,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依托。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包括纸本资源的电子化,以及在电子化文本基础上的断句、标点、词语切分等基础性加工和深层知识提取。本文对现有古籍数字化整理的技术方法与平台进行梳理与评述,分析古籍数字化整理的挑战,探讨古籍数字化整理任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历史语言学的数字成像:“古音小镜”网站——兼议数字人文项目生长路径
    盛一涵, 田雨娇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86-99.  
    摘要1645)      PDF(pc) (19704KB)(355)    收藏
    “古音小镜”是由个人创建、运营的非营利性历史语言学知识共享网站,众多中国传统语言学爱好者为其提供资料并参与建设,这种模式延续至今。作为语言学数据库,“古音小镜”囊括了中国传统语言学各领域的重要材料,内容丰富广泛,呈现形式新颖多元,并且提供多种实用工具,有助于传统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作为基于广大爱好者的众包建设而逐步成熟约数字人文项目,“古音小镜”在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建构、功能服务、网站运营等诸多方面都独具特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有可持续性。这样的项目组织方式和建设成果对语言学数据库乃至所有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都颇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历史报纸词汇变化研究
    西蒙·恒晨, 鲁本·罗斯, 亚尼·马尔亚宁, 米科·托洛宁, 方华康/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74-92.  
    摘要159)      PDF(pc) (6353KB)(343)    收藏

    “民族”(nation)和“民族性”(nationhood)属于思想史领域最常研究的概念,而“民族”一词及其历史用法又十分模糊。文章旨在开发一种利用依存分析和神经词嵌入的数据驱动方法,以澄 清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为此提出以下两个步骤。首先,使用语言处理,创建一个与“民族”主题相 关的大型单词集合。其次,训练历时词嵌入,并使用它们来量化这些词之间语义相似性的强度,从而创建有意义的聚类,然后将之历时排列。为了说明该方法在跨语言、多时间段及大型数据集研究上的稳健性,将其应用于荷兰语、瑞典语、芬兰语和英语共五份全套历史报纸档案集合。迄今为止,还 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比较研究———以数据驱动方法掌握多达四种不同语言的长期发展。文章所描述 的方法还有一个特殊优势:通过设计,该方法可扩展应用至其他问题,而不仅限于对“民族性”的研究,并且可在不同语境中重复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近世日本研究的数字化转向
    周睿琪 管凡谊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116-128.  
    摘要187)      PDF(pc) (5106KB)(330)    收藏
    2022年12月2-4日,“近世日本研究中的数字化转向” 国际研讨会在剑桥大学举行。 “近世日本”是目前日本数字人文研究中进展最为迅猛、成果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该次会议一定程度展示了日本数字人文研究现阶段的特征。OCR技术、IIIF框架、GIS系统、数码高倍显微镜等数字技术、工具的应用,推进了近世日本研究基础问题如手写体文字识别与认读的研究,在美术、文学、 出版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都产生了优秀成果,并促进了资源开放共享和传统学术的焕新。 与此同时,仍然有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数字资源适用性问题,以及研究环境、观念、伦理的挑战。 该次会议所体现的一些取向对中国数字人文学界也有一定的启示,如重视门户网站建设、服务更广泛人群的 意识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记忆——兼议数字记忆的方法特点
    冯惠玲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87-95.  
    摘要389)      PDF(pc) (1209KB)(315)    收藏
    “数字人文数字记忆”同为数字技术与人文现象的相遇文章从分析二者的内涵架构和方法论特征出发试图厘清二者关系寻找共同发展道路。 二者重合的基本面主要表现在领域对象的人文属性数字资源的多样性数字方法的近似性,以及成果形式的复合性等方面,体现了二者在深层目的和实现路径上的吻合。 现阶段的不重合主要表现在数字方法应用规范性拓展性工具化程度以及数字资源呈现理念与方式上的差异。 在二者同向推进的过程中,数字人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同步扩大包容性超越人文计算格局以数字方法代替计算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数字记忆需要加强理论构建和方法论研究促进叙事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故事数据化数据故事化等方法提升科学性规范性和功能度,加强与数字人文的对话交流,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宽阔的数字人文谱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历史报纸研究的综合性跨学科工作流程———基于人文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和图书馆员的视角
    莎拉· 奥比奇勒 伊曼纽拉· 博罗斯 安托万· 杜塞特 尤哈· 罗提亚宁 伊娃· 普范策尔特 亚尼· 马尔亚宁 汉努· 托沃宁 米科· 托洛宁 张晨文/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83-100.  
    摘要152)      PDF(pc) (8993KB)(314)    收藏
    文章思考了数字化历史报纸等数字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在跨学科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个综合的“数字解释学”工作流程,以整合计算机科学、人文学科和图书馆工作的学科研究路径。 上述学科的共同兴趣和动机促成了跨学科项目和合作,如 NewsEye———该项目正在研究对数字遗产数据进行(再)检索、访问、利用和分析的新方案。 文章认为,充分理解每个相关学科的工作流程和传统有益于学科间的合作,但必须找到综合性路径,以成功挖掘数字化资源的全部潜力。 文章进一步对实践中的数字工具、方法和解释学进行深入观察,表明了综合的跨学科研究需要在学科之间构建起纽带,同时要尊重和理解彼此的专业知识和期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音乐相似性的可视化:500位古典音乐作曲家的聚类和映射
    帕特里克·乔治, 阮玉, 张佳明/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68-85.  
    摘要312)      PDF(pc) (20794KB)(295)    收藏

    文章将聚类技术和多维缩放分析应用于500x500作曲家的相似性/距离矩阵。目的是将相似度矩阵可视化或转变成古典(欧洲艺术)音乐作曲家的树状图和映射图。先分别构建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树状图和映射图,以及一张展示了七个世纪欧洲艺术音乐的映射图。最后使用线性和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来确定聚类技术和多维缩放方法所产生的维度的基础变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海内外中文古地图数字化成果述评
    田清, 李新贵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63-82.  
    摘要411)      PDF(pc) (5453KB)(292)    收藏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外古地图数字化工作逐步兴起,国内对古地图数字化技术的引介和探讨也渐趋成熟。研究者和使用者对中文古地图在整理研究和存藏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古地图数字化的工作。目前海内外的相关成果颇丰,对其进行整理成为中文古地图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和网络信息收集等路径对这些成果加以梳理、比对后,发现海内外既有数字化成果虽各有特点,但是在支持人文研究方面均仍有较大不足。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优化分类和重视相关文字、文献的数字化应成为中文古地图数字化工作的改进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新文科与数字人文教育之新
    冯惠玲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14-21.  
    摘要240)      PDF(pc) (1067KB)(292)    收藏
    数字人文教育有很多新特质,文章概要归纳为教育格局之新、目标之新、结构之新和角色之新,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在上述新意之中。数字人文教育在当前学科版图上尚无确切定位,多学科交叉与切入使其学科归属呈多样化格局;数字人文教育不追求传授确定知识,而是以引导学生拥抱开放的知识与加强思维训练为目标;数字人文大跨度、多线索、深融合式的知识交叉,引发课程结构、教师队伍结构、师生知识结构等多层面结构更新;数字人文教育须从单向灌输转向学生参与式学习,将更多教学资源交给学生,实行开源教育,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新加坡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HGIS)的学术实践与启示
    赵逸才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75-84.  
    摘要592)      PDF(pc) (4768KB)(273)    收藏
    新加坡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HGIS)是由新加坡政府支持、新加坡国立大学主持开发的大型综合地理信息平台。作为一种具有协作性、可扩展的WebGIS平台,SHGIS致力于收集和连接整个东南亚文化和宗教网络上的数据。平台整合了大量中英文档案与田野调查数据,基于地图的可视化表达,呈现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区域网络的地理要素分布与历史文明进程。目前平台对齐配准的古旧地图始于1822年,截至2020年共有52幅,可一览新加坡全岛近200年的开发与变迁过程。SHGIS以数字化地图为主线,田野照片、演示图表等多种形式互补,并提供若干资料链接,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与综合性。SHGIS的设计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对中国学界设计与开发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及未来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颇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基于多源数据的清末民初城镇空间分布及现代经济活力评价——以黄河流域为例
    李爽, 孙涛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39-51.  
    摘要223)      PDF(pc) (13550KB)(264)    收藏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历史城镇。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开展历史城镇的经济活力评价,对于认知区域人居环境、整体评判当下历史城镇保护与利用现状有借鉴意义。在利用清末民初地形图及现代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对黄河流域历史城镇(清末民初时点)进行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开展面积、与河流距离、海拔、坡度等多元量化分析,并采用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同时通过“珞珈一号”夜间灯光影像构建亮度指数,探讨现代夜间灯光指数的影响因素,对历史城镇进行经济活力识别和分级。该方法可用以探讨黄河流域历史城镇的保护、利用情况,分析区域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与空间差异。此项研究同时也从数据层、方法层为历史城市地理等相关研究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尝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潜于数字档案与数据科学之下的日本数字人文——一种国别视角的观察
    江晖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100-112.  
    摘要322)      PDF(pc) (15592KB)(261)    收藏
    不同于在欧美和中国学界掀起的热潮,日本的数字人文研究以一神自下而上的衍进模式积淀潜行,呈现出以实践为主导的内部指向型发展特征。基于对七名来自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日本学者的访谈,从数字档案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数字人文在日本的接受现状,以及数据科学推动下的数字人文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梳理了日本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及其内包的问题,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议论。并在比较的视角下,就各国数字人文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三点反思:以“数字人文”的框架衡量既有研究成果的适切性,结合政策导向与学术自觉支撑数字人文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数字思维培育、贯彻对于区域数字人文国际性与本土性双向推进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库的“元数据本体”构建研究
    曹军军, 李俊萱, 王雨荷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22-37.  
    摘要173)      PDF(pc) (9305KB)(246)    收藏
    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知识库建设与国家推广民族音乐、繁荣音乐产业等文化战略相契合,也符合音乐界图书馆资源共建的诉求。“元数据本体”的构建是其中的重点,尤其是针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传统音乐学的知识结构做出设计。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的实践为基础,尤其结合其“影像志”特点,进行基础本体方案设计;再结合传统音乐文化关联多领域的特点,构建相应类、关系和语义约束方式,如涉及乐种、乐器、民族主题词表和对曲目、乐人、地域、文字文献等领域的语义关联。该方案将有利于传统音乐分类研究和垂直领域的知识检索,且具有音乐地理学、音乐人类学社群分析等方向上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并未消失的地理:场景感知、地理媒介与人地关系变化
    尕藏草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104-112.  
    摘要214)      PDF(pc) (1136KB)(245)    收藏
    地理媒介与移动网络的结合,使互联网的灯光开始投向长久以来 “消失的地理”,物理地 理中的位置、场所、空间、物体和人相连,突破了传统互联网中内容和人的单一关系。场景成为促进 地理媒介和万物互联的促进因子,以传感器技术为主的场景技术通过感知、数据化和整合应用地理 信息,实现了物理场景、社会场景和应用场景的融合,人类开始进入场景时代。地理媒介在日常生活 中的渗透也使得人地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以人和地全面的数据化为基础,新型人地关系呈现出多 形态异质公共空间、茧房效应、人地关系被数据中介化等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数字人文文化分析领域及大语言模型应用前景解析———马修·威尔肯斯博士访谈
    马修·威尔肯斯 杨晓燕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3-14.  
    摘要483)      PDF(pc) (11481KB)(244)    收藏
    使用数字人文方法的文化分析,是将数学、统计学和社会科学的定量方法应用于大规模、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数据集分析的一类研究。 文章是对该领域的活跃学者———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系副教授马修·威尔肯斯博士的采访,探讨内容包括领域现状、研究经验、未来展望、教育思想等。马修·威尔肯斯博士认为,数字人文文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可迁移性,但要避免普遍化和泛化的冲动,该领域仍然面临技术和观念两方面的挑战,尤其是观念上的,比如,文化进化等文学历史问题无法依靠细读解决、某些量化研究的内核仍然是人文主义等观点仍然难获接受。 观念变革的艰难将使人文学科内部的数字人文研究出现停滞,目前已有迹象,而增长将出现在信息科学等技术学科中。 与此同时,当前发展迅速的大语言模型和 AI 生成内容(AIGC)在文化分析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人文学者与大语言模型的开发者合作将是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清代州的政区分等与知州选任的量化分析
    胡存璐, 胡恒, 陈必佳, 康文林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34-47.  
    摘要818)      PDF(pc) (1725KB)(231)    收藏

    清朝于雍正年间创设政区分等制度,直隶州、散州作为统县政区与县级政区,虽数量不及府与县,但其政区分等及知州选任均各具特色。 借助新修《清史.地理志》中新整理的州的政区分等数据,可知直隶州缺分集中于要缺和中缺,而最要缺和简缺较少,体现出直隶州在府级政区中较为适中的地位。一般而言,直隶州、散州的冲繁疲难”与最要缺、要缺、中缺和简缺的对应关系较好;不合理想制度设计的特例占比,直隶州为l5.46%、散州为l9.46%,绝大部分与苗疆缺、沿河缺、边缺等特殊官缺设置有关。直隶州知州中题调缺占比82.l%,比例远超过府,这与清朝政区分等之初直隶州全部设定为督抚题调有关,后虽部分改为部选缺,但题调缺大多保留了下来。散州知州题调缺比例也达到45.l%,为督抚所掌握。州的这种缺分结构使得知州成为知县晋升较为重要的去处。通过提取《缙绅录》数据库300余万条记录中37320条直隶州、散州知州的记录,追踪其来源、升转与最终任职,证明知州多来自于地方晋升而非京官外放,与知府有很大不同,且晋升来源中知县比例最高。在研究县级官员晋升乃至整个地方官员流动体系中,知州理应引起学界更多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中国历史计时本体构建——以回归历史语境的日内计时为基点

    唐振贵 向姝恒 罗锦坤 胡 蓉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51-62.  
    摘要209)      PDF(pc) (1919KB)(223)    收藏
    运用语义网技术构建古籍知识库是当前古籍数字化研究的热点。时间本体是古籍知识表示与推理的关键应用,充分考虑国家、文化的区别与历史语境,开发出更细粒度的日内计时本体,实现日内计时表达与转换的语义化描述,能促进计算机更加全而地“理解”中国历史计时。分析中国古代时制及特征以及中国历史时间本体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历史计时本体并展示其应用,可进一步细化与完善我国古籍知识库的时间本体,提升中国数字人文领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可持续性与复杂性:数字人文中的知识与权力
    约翰娜· 德鲁克 朱子彤/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7-15.  
    摘要230)      PDF(pc) (1142KB)(210)    收藏
    “可持续性”这个概念与我们的学术工作息息相关, 特别是那些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实践更是如此。 数字化学术的代价常以人类劳动力和权利的滥用、生态和环境的破坏、碳足迹、过时的资源浪费, 以及其他影响生产周期每个阶段的问题等方式被提出。 但是, 可持续性也需要被理解为嵌入复杂系统中的知识论概念, 而不仅仅是一系列需要通过运用流程的工具性来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支撑可持续性的机械性方法, 主张可持续性概念的复杂性需要人文方法和伦理原则参与到教学方法及研究和机构场所未来实践的决策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2012—2019年度国际“数字人文奖”获奖项目概览与解析
    龙家庆, 崔浩男, 张晨文, 王兴广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85-98.  
    摘要361)      PDF(pc) (4765KB)(209)    收藏
    数字人文项目是集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和管理策略于一体的系统性任务,其合作性与生产性深刻影响着数字人文的发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数字人文奖”2012—2019年度的435项获奖项目进行梳理,选取其中242项典型项目展开著录整理,从所属地域分布、学科类别、技术使用和呈现方式四个维度进行形式特征分析,从项目目的、主题分布、成果形态和利用方式四个维度展开内容特征分析。依据全生命周期规律,总结获奖项目运作的共性及趋向:项目定位于小角度、专题性,深耕细作;项目开展借助公众力量并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项目产出侧重形成多样化成果并广泛推广;项目持续则注重成败经验总结和长期调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主题建模辅助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探究——以《论语》《孟子》《荀子》的计算分析为例
    高元昊, 王小红, 科林·艾伦, 杨钊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36-50.  
    摘要343)      PDF(pc) (1666KB)(20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根植社区的数字人文制图方法与实践:《文化和社区制图项目》简评
    管永康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107-108.  
    摘要150)      PDF(pc) (1290KB)(20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实践》短评
    贾君枝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112-112.  
    摘要220)      PDF(pc) (716KB)(207)    收藏

    数字人文研究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人文领域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知识图谱作为大数据时代知识工程的代表性技术,能够将多来源、多模态进行语义化表示及组织,为数字人文资源的重构及开发利用带来了发展契机。 在《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年 3 月)一书中,作者任明副教授系统性地阐述了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的理论及一般性方法,对数字人文研究范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与全球学术体系的“中心—边缘”模式
    乌尔苏拉·波利卡-德格尔, 郭佳楠/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24-37.  
    摘要167)      PDF(pc) (1420KB)(207)    收藏
    数字知识生产中行为体的权力动态机制如何定义全球科学与人文框架? 在努力推动建立一个基于平等获取资源、包容性参与和认识论多样性之价值观的网络化全球学术体系方面,学者们到达了哪里? 文章通过探讨全球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维度———连接、标准化与可获取来介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以理解全球数字人文的规范和实体化。 随着数字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地的扩展,数字人文社区在努力确保该领域发展中人们的包容性参与和平等机会。 文章指出,现有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全球范围内数字人文发展差异的根源。 借助科学技术学( STS),文章提出学术共同体可以诉诸数字人文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消除这些不均衡。 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将注意力从“结构”转移到合作创造的“过程”,这种合作创造通过参与式设计实现,即重视通过公众参与、共享利益及与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关系来创建网络,而平等的机会以及新型关联形式将从其中萌生。 这将涉及在全球知识基础设施之上建立一个由独特的地方社区节点组成的包容性网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综述
    彭韵筑, 王润琦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3-12.  
    摘要653)      PDF(pc) (8290KB)(206)    收藏

    新型人文科学,一直是当代学者的不懈追求。由南京大学与中国索引学会主办的时代经纬: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 202111 6-7日在线上召开。文章采用计量和分析的方法对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论文发表分为主旨演讲、分组报告、青年学者论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报告四部分,大会同时面向全球征集数字人文优秀项目并进行评奖,充分展现出2021年中国数字人文学界的研究、建设成果与反思。此外,本次大会借助商业平台开创性地举办了“数字人文开放数据创新研究大赛”,积极探索了人文科学产学研一体化路径。从这次会议,可以看到在数字浪潮下数字人文学科所提供的机遇,可以促使人文、社科、理工科学者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上进行多方面、多重的合作与创新。遗憾的是,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会在国际交流方面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数字人文与新兴数字管护框架: 概念、内容与实践
    阿琼·萨巴瓦尔, 龙家庆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57-69.  
    摘要246)      PDF(pc) (1181KB)(205)    收藏
    数字人文呈现了一个新兴的数字管护框架。该研究重点在于分析数字人文(及其历史) 与数字管护和档案之间不断演化的关系,同时描述了数字环境中的协作模式。文章在提出概念性框架后,讨论了数字内容的稀缺性和丰富性、档案范式、协作模式,并对选定的数字人文项目进行综述; 认为尽管在 “档案 ”(archives)一词的语义上,研究者和管护者之间存在意见分歧,但应该考虑彼此的观点以继续合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论数字启蒙的生成逻辑——文化技术理论视角下的数字人文
    刘永强, 吴宏宇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3-10.  
    摘要492)      PDF(pc) (1165KB)(191)    收藏
    作为反思数字文化的重要学术资源,德国媒介理论近十余年来经由北美学界译介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国际关注。“文化技术”,无疑为其中最有趣、最多产的范式之一,它为理解数字文化、审视数字人文提供了全新的考察视角,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学术想象空间。聚焦基特勒、克莱默尔和克拉耶夫斯基等德语学界文化技术研究者的理论思辨和研究成果,概述这一理论视角下对于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人文展开的探索,可发挥这一理论的应用潜能,为数字人文学科的相关讨论丰富理论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精准人文”何以可能——盖哈特·劳尔教授访谈
    盖哈特·劳尔, 程林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3-8.  
    摘要580)      PDF(pc) (1133KB)(180)    收藏
    计算机技术使人文学者在指尖之间获得了很多始料未及的新研究机遇。当今人文研究面临两种选择:继续定位为自然科学的对立面,或与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成为“精准人文”。虽然学习新技术工具等并非易事,但学界对数字人文的接受程度正在提高。数字人文将来可能会成为一种专业信息学,也可能内化成为人文研究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因为数字人文的出现及发展,人文研究正处于一个具有启发性时代的开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解读
    邓君, 尹贝, 王阮, 孙绍丹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105-113.  
    摘要323)      PDF(pc) (1079KB)(180)    收藏

    对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高等教育现状进行探究解读,为优化我国数字人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策略参考。采用网络调查法梳理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培养方案,从教育体系目标层、操作层、保障层三个维度归纳其教育现状及特点。我国高校应广泛吸收国外数字人文教育项目实践经验,立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以问题意识为基本导向、以创新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协同共享为发展基础的创新型数字人文人才培养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数字人文的程式化倾向、文化差异与批判性创造——约翰娜·德鲁克教授访谈
    约翰娜·德鲁克, 孙嘉睿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11-17.  
    摘要375)      PDF(pc) (955KB)(172)    收藏

    在数字人文蓬勃发展的当下,批判性的观察重要性不言而喻。访谈从数字人文教育、数字人文与学术、数字人文研究三个方面审视和反思数字人文的当下发展状况,着重讨论了数字人文的教育项目、课程体系、跨领域合作、学术评价、可持续性与透明性,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当前数字人文工作中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这样“程式化的数字人文”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思维固化,扼杀了创新的可能,甚至会造成数字人文领域发展的停滞。尊重文化差异、建设整合且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数字人文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