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历史语言学的数字成像:“古音小镜”网站——兼议数字人文项目生长路径
    盛一涵, 田雨娇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86-99.  
    摘要1257)      PDF(pc) (19704KB)(329)    收藏
    “古音小镜”是由个人创建、运营的非营利性历史语言学知识共享网站,众多中国传统语言学爱好者为其提供资料并参与建设,这种模式延续至今。作为语言学数据库,“古音小镜”囊括了中国传统语言学各领域的重要材料,内容丰富广泛,呈现形式新颖多元,并且提供多种实用工具,有助于传统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作为基于广大爱好者的众包建设而逐步成熟约数字人文项目,“古音小镜”在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建构、功能服务、网站运营等诸多方面都独具特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有可持续性。这样的项目组织方式和建设成果对语言学数据库乃至所有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都颇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长安十二时辰》对唐长安城市空间的当代重构——一种文学制图的视角
    郭佳欣, 马昭仪, 肖天意, 何捷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9-20.  
    摘要1045)      PDF(pc) (17612KB)(698)    收藏
    当代热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以历史可能性的空间叙事方式虚构了小人物解救唐长安城的故事。为探讨作者在当代视角下对唐长安城的空间重构远读出发,遵循时空框架,以文学制图方法分析小说中人物与空间的关系,通过文本挖掘、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文本的叙事空间和时空叙事进行再现。结果展示了该小说在充满限制的唐长安坊里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所建构出的一个更具动性的叙事空间。而通过解析小说的空间叙事手法,发现在读者眼中自西至东的群体性动的背后是小说主人公从光德坊最终转移至权力中心的故事设定。这种地理批评审视了小说文本中历史与当代、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同时呈现了小说历史与可能之下权力与自由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的历史、方法与未来
    包弼德, 王宏苏, 傅君劢, 陈松, 柳舟, 朱厚权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21-33.  
    摘要760)      PDF(pc) (1713KB)(321)    收藏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 (CBDB) 项目始于 2005 ,其目标是通过创建在线与离线的关系型数据库,记录史料中保存下来的历史人物的职业、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数据。CBDB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收集与管理,以便学者对人物、人群、地域、职官等多方面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利用这一资料库,学者可以进行数据可视化并开展统计分析、网络分析以及空间分析。CBDB是一个面向多方合作的项目,它没有截止日期。 它将持续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数据。通过诸方合作,一个全新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在线系统即将向公众开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清代州的政区分等与知州选任的量化分析
    胡存璐, 胡恒, 陈必佳, 康文林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34-47.  
    摘要739)      PDF(pc) (1725KB)(144)    收藏

    清朝于雍正年间创设政区分等制度,直隶州、散州作为统县政区与县级政区,虽数量不及府与县,但其政区分等及知州选任均各具特色。 借助新修《清史.地理志》中新整理的州的政区分等数据,可知直隶州缺分集中于要缺和中缺,而最要缺和简缺较少,体现出直隶州在府级政区中较为适中的地位。一般而言,直隶州、散州的冲繁疲难”与最要缺、要缺、中缺和简缺的对应关系较好;不合理想制度设计的特例占比,直隶州为l5.46%、散州为l9.46%,绝大部分与苗疆缺、沿河缺、边缺等特殊官缺设置有关。直隶州知州中题调缺占比82.l%,比例远超过府,这与清朝政区分等之初直隶州全部设定为督抚题调有关,后虽部分改为部选缺,但题调缺大多保留了下来。散州知州题调缺比例也达到45.l%,为督抚所掌握。州的这种缺分结构使得知州成为知县晋升较为重要的去处。通过提取《缙绅录》数据库300余万条记录中37320条直隶州、散州知州的记录,追踪其来源、升转与最终任职,证明知州多来自于地方晋升而非京官外放,与知府有很大不同,且晋升来源中知县比例最高。在研究县级官员晋升乃至整个地方官员流动体系中,知州理应引起学界更多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数字人文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读《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
    王丽华, 刘炜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1-16.  
    摘要673)      PDF(pc) (1796KB)(436)    收藏

    《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一书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探讨了数字人文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大卫·M·贝里和安德斯.费格约德两位作者首先提出了“数字人文堆栈”,并将其作为全书的结构统领和数字人文的领域架构;在详细梳理数字人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作者接着从 计算思维、知识表示、基础设施、方法工具和学术界面五个方面详述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支撑体系;最后作者再一次对数字人文进行理论关照,指出数字人文是一个连贯一致的学科。 文章旨在为该书提供一篇导读,从探讨什么是批判开始,回顾数字人文的概念变迁、阐明数字人文理论的重要性, 对作者提出的数字人文框架及五大支柱进行解读,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思考数字人文现实,提出了“数字人文堆栈 2.0 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综述
    彭韵筑, 王润琦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3-12.  
    摘要590)      PDF(pc) (8290KB)(187)    收藏

    新型人文科学,一直是当代学者的不懈追求。由南京大学与中国索引学会主办的时代经纬: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 202111 6-7日在线上召开。文章采用计量和分析的方法对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论文发表分为主旨演讲、分组报告、青年学者论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报告四部分,大会同时面向全球征集数字人文优秀项目并进行评奖,充分展现出2021年中国数字人文学界的研究、建设成果与反思。此外,本次大会借助商业平台开创性地举办了“数字人文开放数据创新研究大赛”,积极探索了人文科学产学研一体化路径。从这次会议,可以看到在数字浪潮下数字人文学科所提供的机遇,可以促使人文、社科、理工科学者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上进行多方面、多重的合作与创新。遗憾的是,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会在国际交流方面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全景与远景:数字人文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 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综述
    杨泽坤, 李少建, 凯丽麦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3-17.  
    摘要547)      PDF(pc) (1824KB)(915)    收藏
    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 2022 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 2022)于 2022 年 11 月 26—27 日在线上召开。 会议以“全景与远景:数字人文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主题,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深入研讨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与数字人文不断拓展和实现突破的远景蓝图。 年会设置了八个专题论坛和两个青年论坛对入选论文进行展示,征集并评选出数字人文优秀论文和项目,并首次开设教育分论坛。 文章总结了本届年会的论文、项目、教育分论坛讨论情况,分析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话题,并展望中国数字人文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精准人文”何以可能——盖哈特·劳尔教授访谈
    盖哈特·劳尔, 程林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3-8.  
    摘要531)      PDF(pc) (1133KB)(150)    收藏
    计算机技术使人文学者在指尖之间获得了很多始料未及的新研究机遇。当今人文研究面临两种选择:继续定位为自然科学的对立面,或与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成为“精准人文”。虽然学习新技术工具等并非易事,但学界对数字人文的接受程度正在提高。数字人文将来可能会成为一种专业信息学,也可能内化成为人文研究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因为数字人文的出现及发展,人文研究正处于一个具有启发性时代的开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新加坡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HGIS)的学术实践与启示
    赵逸才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75-84.  
    摘要514)      PDF(pc) (4768KB)(214)    收藏
    新加坡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HGIS)是由新加坡政府支持、新加坡国立大学主持开发的大型综合地理信息平台。作为一种具有协作性、可扩展的WebGIS平台,SHGIS致力于收集和连接整个东南亚文化和宗教网络上的数据。平台整合了大量中英文档案与田野调查数据,基于地图的可视化表达,呈现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区域网络的地理要素分布与历史文明进程。目前平台对齐配准的古旧地图始于1822年,截至2020年共有52幅,可一览新加坡全岛近200年的开发与变迁过程。SHGIS以数字化地图为主线,田野照片、演示图表等多种形式互补,并提供若干资料链接,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与综合性。SHGIS的设计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对中国学界设计与开发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及未来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颇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研究———《数字叙事空间:一项跨学科的考察》述评
    宋杰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101-111.  
    摘要413)      PDF(pc) (1078KB)(200)    收藏
    空间问题一直以来都广受叙事学界的关注。 在如今这个数字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叙事空间自然成为叙事学研究者的聚焦点。 《数字叙事空间:一项跨学科的考察》一书就对不同数字媒介中的叙事空间问题进行了细致探讨,体现出数字时代叙事学研究鲜明的跨学科、跨媒介与跨文类特色,不仅深化了叙事学与文学的空间研究,还对文学研究整体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总之,该书在理论命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拓宽了叙事空间研究的维度,令人耳目一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论数字启蒙的生成逻辑——文化技术理论视角下的数字人文
    刘永强, 吴宏宇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3-10.  
    摘要408)      PDF(pc) (1165KB)(134)    收藏
    作为反思数字文化的重要学术资源,德国媒介理论近十余年来经由北美学界译介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国际关注。“文化技术”,无疑为其中最有趣、最多产的范式之一,它为理解数字文化、审视数字人文提供了全新的考察视角,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学术想象空间。聚焦基特勒、克莱默尔和克拉耶夫斯基等德语学界文化技术研究者的理论思辨和研究成果,概述这一理论视角下对于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人文展开的探索,可发挥这一理论的应用潜能,为数字人文学科的相关讨论丰富理论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从哲学——人文板块的角度论数字人文
    成中英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3-6.  
    摘要350)      PDF(pc) (1177KB)(99)    收藏
    实现数字人文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数字人文的实现可以赋予史料文本客观化、数字化的表达,概念的数字化处理首先应完成对语言层面最基本单位的数字化,当我们把文本、语言单位梳理清晰后,人文数字化才有意义,我们才能实现诠释现象、探索真理的目标。人类的知性非常复杂,人类自诞生始就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随着成长,人由一种非自觉存在转变为自觉的存在,人文学科正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完满,进而推动生命群体的不断发展提升。数字化人文可以通过对古文本的利用,校验中国早期哲学概念的地位与重要性, 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辉煌成就, 数字人文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化主观为客观,化直觉为理性,能够建立一个存在的文化的架构,让丰富璀璨的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数字人文势必在促进人类和平建设、共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古籍数字化关键技术评述
    苏棋, 胡韧奋, 诸雨辰, 严承希, 王军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83-88.  
    摘要340)      PDF(pc) (808KB)(257)    收藏

    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数字环境下,实现古籍的数字化整理与利用,能够为数字人文研究、历史学研究及其他人文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源,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依托。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包括纸本资源的电子化,以及在电子化文本基础上的断句、标点、词语切分等基础性加工和深层知识提取。本文对现有古籍数字化整理的技术方法与平台进行梳理与评述,分析古籍数字化整理的挑战,探讨古籍数字化整理任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者用计算机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
    日比嘉高, 江晖/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89-92.  
    摘要338)      PDF(pc) (525KB)(109)    收藏
    近年,日本的近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在研究中尝试使用计算的方法,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研究:文体论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分析及与文学相关的各类报道的内容分析。第一类研究在文学研究中并非主流;第二类研究在文学研究者看来与传统的“精读”相比过于薄弱;第三类研究目前实践案例尚少,但与日本文学界从20世纪末开始的关于文学发展趋势的量化研究以及近年出现的“远读”等新理论和数字化研究方法能够产生较多接点,因此具有更高的可能性。要推动相关研究,可用于检索和数据分析、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编辑规范统一的文本数据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字人文学是文学研究乃至人文学研究的发展出路之一,今后定会出现能够将人为精读和计算机远读巧妙结合并融入文学研究问题意识的有趣研究,但前提是文学研究者有必要从问题意识开始做彻底的改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刘健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39-49.  
    摘要337)      PDF(pc) (8398KB)(481)    收藏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出现已经有近 10 年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实践中,采集了大量数据,对数据的运用却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智慧博物馆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瓶颈。 如何突破这一滞碍,并从数据的采集管理挖掘上入手,形成博物馆知识生产和组织服务的新模式,使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等智慧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得以稳固运行,在这方面,人文学界新兴的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工具,可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海内外中文古地图数字化成果述评
    田清, 李新贵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63-82.  
    摘要333)      PDF(pc) (5453KB)(247)    收藏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外古地图数字化工作逐步兴起,国内对古地图数字化技术的引介和探讨也渐趋成熟。研究者和使用者对中文古地图在整理研究和存藏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古地图数字化的工作。目前海内外的相关成果颇丰,对其进行整理成为中文古地图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和网络信息收集等路径对这些成果加以梳理、比对后,发现海内外既有数字化成果虽各有特点,但是在支持人文研究方面均仍有较大不足。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优化分类和重视相关文字、文献的数字化应成为中文古地图数字化工作的改进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数字人文的程式化倾向、文化差异与批判性创造——约翰娜·德鲁克教授访谈
    约翰娜·德鲁克, 孙嘉睿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11-17.  
    摘要317)      PDF(pc) (955KB)(112)    收藏

    在数字人文蓬勃发展的当下,批判性的观察重要性不言而喻。访谈从数字人文教育、数字人文与学术、数字人文研究三个方面审视和反思数字人文的当下发展状况,着重讨论了数字人文的教育项目、课程体系、跨领域合作、学术评价、可持续性与透明性,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当前数字人文工作中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这样“程式化的数字人文”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思维固化,扼杀了创新的可能,甚至会造成数字人文领域发展的停滞。尊重文化差异、建设整合且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数字人文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目标检测在数字人文图像中的应用尝试
    陈涛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39-50.  
    摘要303)      PDF(pc) (44499KB)(103)    收藏
    图像已成为数字人文研究新的热点,而图像标注是图像知识传递和价值揭示的主要途径。目标检测作为一种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的技术,可快速批量实现图像中目标对象的定位与分类。基于目标检测相关原理,本次尝试是将视觉目标标注工具VoTT和多维度图像智慧系统MISS结合,形成完整的图像应用生态流程。同时提出了图像多层标注模型框架——包含图像层、对象层(内容和标签)、语义层三层四个维度,其中标注区域的选定和对象层的标签使用了VoTT自动标注的结果。最后通过案例对所提框架和技术进行了论证,以期为数字人文图像研究提供更多的应用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2012—2019年度国际“数字人文奖”获奖项目概览与解析
    龙家庆, 崔浩男, 张晨文, 王兴广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85-98.  
    摘要302)      PDF(pc) (4765KB)(168)    收藏
    数字人文项目是集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和管理策略于一体的系统性任务,其合作性与生产性深刻影响着数字人文的发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数字人文奖”2012—2019年度的435项获奖项目进行梳理,选取其中242项典型项目展开著录整理,从所属地域分布、学科类别、技术使用和呈现方式四个维度进行形式特征分析,从项目目的、主题分布、成果形态和利用方式四个维度展开内容特征分析。依据全生命周期规律,总结获奖项目运作的共性及趋向:项目定位于小角度、专题性,深耕细作;项目开展借助公众力量并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项目产出侧重形成多样化成果并广泛推广;项目持续则注重成败经验总结和长期调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数智时代古籍数字化再造的逻辑与进路
    雷珏莹, 侯西龙, 王晓光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46-56.  
    摘要299)      PDF(pc) (1746KB)(205)    收藏
    随着古籍保护计划和古籍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持续开展,我国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古籍数字资源。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新技术和新理念来实现古籍蕴涵的优秀文化基因的提炼、展示与活化利用,逐渐成为新时代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核心任务。文章在古籍数字化基础上提出了“古籍数字化再造”的概念,辨析古籍数字化与古籍数字化再造工作的区别,提炼古籍数字化再 造的理论基础,从载体记录层、内容组织层和表现应用层构建了古籍数字化再造的堆栈模型,并从理论、技术、用户、机制、模式五个维度提出古籍数字化再造的实现进路,为古籍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活化 利用提供参考。古籍数字化再造是未来古籍活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新时代古籍工作提供新的指导理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主题建模辅助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探究——以《论语》《孟子》《荀子》的计算分析为例
    高元昊, 王小红, 科林·艾伦, 杨钊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36-50.  
    摘要293)      PDF(pc) (1666KB)(17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记忆——兼议数字记忆的方法特点
    冯惠玲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87-95.  
    摘要291)      PDF(pc) (1209KB)(221)    收藏
    “数字人文数字记忆”同为数字技术与人文现象的相遇文章从分析二者的内涵架构和方法论特征出发试图厘清二者关系寻找共同发展道路。 二者重合的基本面主要表现在领域对象的人文属性数字资源的多样性数字方法的近似性,以及成果形式的复合性等方面,体现了二者在深层目的和实现路径上的吻合。 现阶段的不重合主要表现在数字方法应用规范性拓展性工具化程度以及数字资源呈现理念与方式上的差异。 在二者同向推进的过程中,数字人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同步扩大包容性超越人文计算格局以数字方法代替计算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数字记忆需要加强理论构建和方法论研究促进叙事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故事数据化数据故事化等方法提升科学性规范性和功能度,加强与数字人文的对话交流,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宽阔的数字人文谱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京剧脸谱图像的增强标注与交互呈现
    杨冠灿, 王宪雨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51-62.  
    摘要290)      PDF(pc) (11799KB)(87)    收藏
    数字资源的呈现形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数字资源构建的效果。为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京剧脸谱,基于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特点进行研究,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元素视角出发,使用人工标注、专家判别和机器学习等手段对京剧脸谱图像的图案、纹饰、色彩、谱式、性格等元素进行提取,根据不同元素所对应的数字资源选择不同的呈现形式,实现了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的多样化呈现,并利用“北京记忆-京剧脸谱”网站进行数字资源呈现设计的实践尝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数字人文与数字社交阅读
    西蒙妮·雷博拉, 彼得·布特, 费德里科·皮亚佐拉, 布里吉特·加斯, J.贝雷尼克·赫尔曼, 玛丽亚·克拉森伯格, 莫尼克·M.库佩斯, 盖哈特·劳尔, 皮罗斯卡·伦德瓦伊, 托马斯·C.梅塞利, 帕斯夸利纳·索伦蒂诺, 王立锐/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52-67.  
    摘要277)      PDF(pc) (15623KB)(89)    收藏
    Web2.0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数字社交阅读(DSR):在许多平台上,都有创建书评、对书箱文本进行“内联”评论、在线故事写作(通常是同人小说的形式)、非正式的图书讨论、图书视频博客等功能。文章认为、DSR为研究文学、阅读、阅读的影响及文学传播提供了独特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工具尤其重要,这使得DSR成为一个特别适合应用数字人文方法的领域。文章对DSR研究进行初步分类,简要参查了每一类别的相关文献,并将DSR研究作为一个考察更广泛的文学交流过程的透镜,从而区别于将本身即是一种有趣现象的DSR文化作为对象的研究区分开来,通过七个DSR研究的例子、文章探讨了所选择的数字人文研究路径及其与文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高校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基于全球百家案例的分析与启示
    祁天娇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2): 99-112.  
    摘要275)      PDF(pc) (1525KB)(111)    收藏
    数字人文学术研究与专业建设热度的不断攀升,引发高校建设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热潮的到来,这对于新文科时代人文社科学术的科研发展、数字人文新兴学科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学界缺少对高校建设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无法为尚在观望的众多高校提供建设思路和方案参考。为此,本文以CenterNet为数据源,采用“滚雪球”文献追踪方法和专家访谈法等,选择100个高校数字人文机构作为案例,通过对其门户网站源文档的内容分析,对高校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的自我定义、时空分布、研究领域和层级建设等进行规律性探索,并对其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学科分配、团队合作与常规活动等进行微观剖析,最终在中观层面形成对高校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的建设与合作主体、建设缘由与过程、建设目标与实现等的经验总结,主张未来更多高校在开展相关实践时,应具有清醒的自我定位、正确的价值观念、清晰的建设目标和科学的建设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潜于数字档案与数据科学之下的日本数字人文——一种国别视角的观察
    江晖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100-112.  
    摘要270)      PDF(pc) (15592KB)(254)    收藏
    不同于在欧美和中国学界掀起的热潮,日本的数字人文研究以一神自下而上的衍进模式积淀潜行,呈现出以实践为主导的内部指向型发展特征。基于对七名来自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日本学者的访谈,从数字档案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数字人文在日本的接受现状,以及数据科学推动下的数字人文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梳理了日本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及其内包的问题,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议论。并在比较的视角下,就各国数字人文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三点反思:以“数字人文”的框架衡量既有研究成果的适切性,结合政策导向与学术自觉支撑数字人文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数字思维培育、贯彻对于区域数字人文国际性与本土性双向推进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解读
    邓君, 尹贝, 王阮, 孙绍丹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105-113.  
    摘要268)      PDF(pc) (1079KB)(111)    收藏

    对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高等教育现状进行探究解读,为优化我国数字人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策略参考。采用网络调查法梳理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培养方案,从教育体系目标层、操作层、保障层三个维度归纳其教育现状及特点。我国高校应广泛吸收国外数字人文教育项目实践经验,立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以问题意识为基本导向、以创新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协同共享为发展基础的创新型数字人文人才培养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数据的语义增强——解读图档博支持数字人文的新动向
    曾蕾, 谭旭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65-86.  
    摘要265)      PDF(pc) (2681KB)(140)    收藏
    根据不同的图档博数据类型,对多种语义增强方式及其应用进行介绍,以解读图档博支持数字人文的新动向。文章将万维网建立以来图档博对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的数据和信息源处理行动划分为数字化、数据化、语境化三个阶段,并通过一系列案例来阐述语义技术直接应用于图档博数据的方法和启发,以此进一步探讨实现图档博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语义增强的可行方案和模式。 语义增强是一种通过应用语义技术来增强数据价值的策略,近年来在图档博数字化处理原始材料的过程中化为大规模的实际行动,通过采用语义增强的策略和方法,图档博能够提高其数据的质量及可发现性和再使用性,从而促进图档博数据在数字人文研究中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数字人文的方法理解及其反思
    杨庆峰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4): 3-10.  
    摘要261)      PDF(pc) (6007KB)(116)    收藏

    数字人文领域出现的“实践先于理论”的态势使得“作为技术方法的数字人文”观点被广为接受,其本质是一种技术工具论的理解。尽管文学界提出“作为研究范式的数字人文”这一具有自我反思意识的观点,但尚显微弱,并且依然受技术工具论的束缚。因此,要将这种微弱的自我反思意识给予强化,从根本上还是要深入反思技术工具论的观念,指出被其遮蔽的诸多维度。数字人文的真正意义在于不仅使得人文研究的非文本的领域得以重新展现,并且有着将非人经验、数字对象等领域展开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历史文本的词汇标记及其应用
    项洁, 胡其瑞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48-64.  
    摘要258)      PDF(pc) (2412KB)(97)    收藏

    [背景/意义]历史文本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素材,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爬网,历史学家将文本中有意义的信息整理、拼凑并脉络化。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在时间中的活动轨迹的学科,在加入地理空间的概念之后,历史文本将变得更加立体。跳脱以往在纸本数据中的线性阅读,对信息时代的历史文本,通过技术的协助增添词汇标记,再利用对标记词汇的分析与可视化,鸟瞰并掌握历史文本中隐含的脉络。[过程/方法]通过探讨历史文本中人物、时间、地名与对象词汇标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描述各种标记的目的与特性,尤其指出词汇标记不只是辨识词汇,还需要达到消歧聚合”的功能。同时介绍两个自动标记工具——“码库思古籍半自动标记平台MARKUS)批次标记工具”(CT Tool)。这两个工具使得大量快速标记人、时、地、物成为可能。[结果/结论]透过实际的研究成果案例,说明如何运用标记过的文本;透过时间、人物、地理与对象词汇标记的实际效益,说明历史文本中的词汇标记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事件标记的问题,指出事件标记与其他词汇标记本质上的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基于TGIS的专项历史地名库设计与搭建——以“数字历史黄河”地名库为例

    潘威, 白江涛, 夏翠娟, 刘其恩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13-24.  
    摘要258)      PDF(pc) (13174KB)(99)    收藏
    大数据技术引入历史地名数据库中,可为历史地名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一种基于时空框架和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思路与方法,为历史地名信息的更新和维护提供大数据支撑,探索出一种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历史地名信息维护手段和传播方式。在此思想指导下构建的“数字历史黄河”地名库,搭建了适用于黄河史研究的历史地名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时空分析工具和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历史地名更新机制,为政区和聚落地名之外的水利地名等其他类型历史地名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数字人文文化分析领域及大语言模型应用前景解析———马修·威尔肯斯博士访谈
    马修·威尔肯斯 杨晓燕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3-14.  
    摘要256)      PDF(pc) (11481KB)(121)    收藏
    使用数字人文方法的文化分析,是将数学、统计学和社会科学的定量方法应用于大规模、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数据集分析的一类研究。 文章是对该领域的活跃学者———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系副教授马修·威尔肯斯博士的采访,探讨内容包括领域现状、研究经验、未来展望、教育思想等。马修·威尔肯斯博士认为,数字人文文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可迁移性,但要避免普遍化和泛化的冲动,该领域仍然面临技术和观念两方面的挑战,尤其是观念上的,比如,文化进化等文学历史问题无法依靠细读解决、某些量化研究的内核仍然是人文主义等观点仍然难获接受。 观念变革的艰难将使人文学科内部的数字人文研究出现停滞,目前已有迹象,而增长将出现在信息科学等技术学科中。 与此同时,当前发展迅速的大语言模型和 AI 生成内容(AIGC)在文化分析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人文学者与大语言模型的开发者合作将是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音乐相似性的可视化:500位古典音乐作曲家的聚类和映射
    帕特里克·乔治, 阮玉, 张佳明/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1): 68-85.  
    摘要251)      PDF(pc) (20794KB)(282)    收藏

    文章将聚类技术和多维缩放分析应用于500x500作曲家的相似性/距离矩阵。目的是将相似度矩阵可视化或转变成古典(欧洲艺术)音乐作曲家的树状图和映射图。先分别构建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树状图和映射图,以及一张展示了七个世纪欧洲艺术音乐的映射图。最后使用线性和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来确定聚类技术和多维缩放方法所产生的维度的基础变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量化的复兴:对“旧新史学”的反思
    斯蒂文·拉格斯, 吴剑泽/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18-38.  
    摘要251)      PDF(pc) (85209KB)(77)    收藏
    在美国,量化历史分析掀起过三次不同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作为繁荣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的一部分出现的,并随着“共识史学”在1940、1950年代的兴起而消失。第二次浪潮蓬勃于1960—1980年代,正是新经济史、新政治史、新社会史占据主流期间,并在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中走向衰落。第三次浪潮——此处称之为“量化的复兴”——出现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下仍在发展之中。本文将对各次浪潮的特征进行描述,并讨论历史上量化方法兴衰的史学背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是什么”与“怎么办”——“定义数字人文”研讨会综述
    陈静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16-20.  
    摘要239)      PDF(pc) (603KB)(120)    收藏
    为了回答" 数字人文是什么" 以及" 如何定义数字人文",有必要对数字人文的核心内涵以及可能存在的边界进行厘清,尤其是从中国语境出发提出反思路径。 来自爱丁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图书馆、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 20 多位学者于 2019年11月 8 日齐聚南京大学,围绕" 数字人文是否需要被定义" " 数字人文与组织机构联盟"" 数字人文与教学" " 数字人文与学术期刊及评价机制" " 数字人文与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关系"" 数字人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间的关系" " 数字人文与计量研究法:相同或相异" 等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并围绕" 为什么需要定义数字人文" " 如何定义数字人文" 以及" 数字人文的拓展可能" 形成了富有建设性的共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数字人文中的语言敏感性和多样性
    保罗·约瑟夫·斯彭斯, 雷纳塔·布兰多, 谢佳/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3-20.  
    摘要239)      PDF(pc) (1205KB)(288)    收藏

    近年来数字人文(DH)领域的多样性愈发受到关注但针对地理语言多样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通常聚焦于DH领域的地理分布或将语言视为有待解决的技术性或语言学问题文章采取另外一个角度即人们需要透过以数字为媒介的语言和文化的多重框架”,来审视DH的多样性。这并不只是一个关于认知正义和群体间相互尊重的问题,DH领域需要更加积极地应对数字多语主义、跨文化交流和地理多样性的全球动态所带来的挑战。文章以数字研究中的语言漠视为镜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响应伊莎贝尔·加里纳·拉塞尔关于DH中地理语言多样性状况应有更完善数据的呼吁阐述了多种以战略性、计划性和研究为主导方式处理这种多样性的可能框架最后,探讨了更深广的多语言关注在艾伦·刘所说的DH多样性的技术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如能更充分地介入当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挑战,DH领域将受益匪浅也将做出许多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中华传统家谱数据可视化研究
    任明, 李俊杰, 刘雪薇, 许光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4): 61-76.  
    摘要231)      PDF(pc) (23912KB)(61)    收藏
    近年来的家谱数字化为中华传统家谱资源的整理和整合提供了新途径,也对家谱可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西方家谱可视化形式和国内的元图可视化方式在展现中华传统家谱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从中华传统家谱的特点出发,在中西方现有数字家谱可视化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的家谱树状图和家谱力导向图两种可视化形式,对比讨论各自的优劣和适用情形,提出通过交互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据此设计中华传统家谱可视化平台的原型,并基于浙江台州吴氏宗谱进行了可视化实例展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支撑城市记忆项目的时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夏翠娟, 陈刚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1): 96-104.  
    摘要228)      PDF(pc) (1300KB)(121)    收藏

    “时空数据基础设施”是文化记忆项目尤其是城市记忆项目的根基和纲目,各类GLAM文化记忆机构、历史地理学界、语义网领域近年来都有了各自的研究及应用成果,数字人文为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念、方法和技术。此研究旨在从功能需求出发进行顶层设计,集成和整合各领域的已有成果,形成支撑城市记忆项目的时空数据基础设施的功能需求框架。基于现状调研、概要设计和案例论证,从需求出发设计并实施了时空数据基础设施的四层架构。支撑城市记忆项目的时空数据基础设施可梳理为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四个层面:文化记忆载体层的时空数据建设,时间、地名规范词表建设,集成HGIS支撑平台建设,研究工具和应用服务开发。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项目和南京大学“六朝建康”项目的实现证明了上述功能需求框架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拉丁铭文全集计划和执行方案
    特奥多·蒙森 石双彬/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4): 15-.  
    摘要226)      PDF(pc) (11053KB)(29)    收藏
    德国学者蒙森是19世纪语文学“大科学”的主要组织策划者。他在计划书《拉丁铭文全集计划和执行方案》中指出,全集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能否将所有铭文以恰当的方式汇编成册供人使用,也取决于能否为以后的铭文编辑者和金石学学者的研究做好铺垫。他计划通过不同国家学者的跨学科合作,在批判的吸收前人经验和革新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用体系-地理分类法来对铭文进行编排,并着重强调地理法在科学索引方面的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iSchool中的数字人文
    约翰·A.沃尔什, 彼得·J.科布, 韦恩·德·弗雷默里, 等, 陈怡/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 (3): 93-112.  
    摘要220)      PDF(pc) (6363KB)(107)    收藏
    作为交叉领域而广为人知的数字人文,正形式多样地呈现于iSchool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在专门负责探索数字人文课程体系的iSchools组织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当前的发现来自于一系列探讨iSchool(经常与其他部门和学科合作)的数字人文教学、教育和研究之各方面的相关探讨。首先基于对iSchool项目的调研和一项对数字人文课程的在线调查,考察了iSchool中丰富多样的数字人文教育模式;通过分析各课程大纲与描述,详细探究了数字人文课程设置及体系。随后简要介绍了与iSchool合作进行数字人文研究项目或提供数字人文教育的学科部门。接着,通过分析相关职位的招聘广告探讨了数字人文职业。最后,围绕开展一项新的数字人文项目,就运营和行政层面上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一些观察。作为结果,最终呈现的是一份关于iSchool中数字人文发展现状的概览,可为设计与发展新的数字人文项目、学位和相关举措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