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全景与远景:数字人文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 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综述
    杨泽坤, 李少建, 凯丽麦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3-17.  
    摘要1111)      PDF(pc) (1824KB)(5370)    收藏
    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 2022 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 2022)于 2022 年 11 月 26—27 日在线上召开。 会议以“全景与远景:数字人文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主题,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深入研讨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与数字人文不断拓展和实现突破的远景蓝图。 年会设置了八个专题论坛和两个青年论坛对入选论文进行展示,征集并评选出数字人文优秀论文和项目,并首次开设教育分论坛。 文章总结了本届年会的论文、项目、教育分论坛讨论情况,分析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话题,并展望中国数字人文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数字人文文化分析领域及大语言模型应用前景解析———马修·威尔肯斯博士访谈
    马修·威尔肯斯 杨晓燕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3-14.  
    摘要695)      PDF(pc) (11481KB)(283)    收藏
    使用数字人文方法的文化分析,是将数学、统计学和社会科学的定量方法应用于大规模、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数据集分析的一类研究。 文章是对该领域的活跃学者———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系副教授马修·威尔肯斯博士的采访,探讨内容包括领域现状、研究经验、未来展望、教育思想等。马修·威尔肯斯博士认为,数字人文文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可迁移性,但要避免普遍化和泛化的冲动,该领域仍然面临技术和观念两方面的挑战,尤其是观念上的,比如,文化进化等文学历史问题无法依靠细读解决、某些量化研究的内核仍然是人文主义等观点仍然难获接受。 观念变革的艰难将使人文学科内部的数字人文研究出现停滞,目前已有迹象,而增长将出现在信息科学等技术学科中。 与此同时,当前发展迅速的大语言模型和 AI 生成内容(AIGC)在文化分析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人文学者与大语言模型的开发者合作将是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在“代际”论述之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电影的计量电影学考察
    李逸, 陈涛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79-94.  
    摘要498)      PDF(pc) (18847KB)(130)    收藏
    计量电影学是将统计学、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运用于电影研究的一种新路径,旨在以系统化和数字化的方式测量与分析影片的形式元素,进而开启一种另类的历史叙事与理论可能。 在这一路径下,本文使用“Cinemetrics”影像分析软件及其在线数据库,从计量电影学的角度考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在剪辑率、平均镜头时长、镜头运动等形式元素方面的历时变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量的镜头形式数据及其可视化图像,检视中国电影史当中有关“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代际书写,进而从剪辑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电影导演的不同风格特征。 结果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平均镜头时长出现了普遍的下降趋势,剪辑节奏正在电影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变得越来越快。 这种“慢”与“快”的矛盾和选择实际上在传统电影史的政治追问和“代际”论述之 外,为我们描述中国当代电影的形式风格与历史变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维度,揭示了中国当代电影的两种“加速美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虚拟博物馆:数字人文与博物馆学的交叉研究对象
    伯纳黛特·伯德曼 高妍/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15-30.  
    摘要494)      PDF(pc) (12541KB)(213)    收藏
    对于最近出现的一种建立虚拟博物馆的趋势,各种机构迅速做出了回应,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关注虚拟/ 数字博物馆的特点来了解其本质。 文章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即虚拟空间和/ 或虚拟博物馆中的博物馆表征可以扩展传统或实体博物馆空间,从而增强对访客的吸引力及其体验。因此,文章从博物馆学和数字人文的角度,将虚拟博物馆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试图确定其是否产生了学术和实践的影响;还分析了对实际博物馆工作和访客需求的预期影响,特别是相对于博物馆在危机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建构中国自主数字人文知识体系的使命与路径
    刘炜, 刘越男, 王晓光, 王涛, 徐永明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3-13.  
    摘要455)      PDF(pc) (2643KB)(829)    收藏

    2022 年 4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为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领域,数字人文是近 20 年全球人文领域最大动向,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数字人文的萌芽、发展直至形成相当热度,无疑是全球浪潮的反映和组成部分,也因此更深刻地面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问题。 为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也为了初步厘清这一视野之下中国数字人文需要面对的重要理论问题,本刊特邀刘炜、刘越男、王晓光、王涛、徐永明五位专家进行了笔谈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照片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作为联觉试听数字人文方法的数字图像可听化
    迈克尔·J.克莱默 朱子彤/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63-73.  
    摘要399)      PDF(pc) (7258KB)(156)    收藏
    计算机具有将像素、形状和其他视觉材料特征转化为声音的能力。 通过视觉与听觉之间的数据关联行为,一个以视觉为来源的声波组合得以生成,这是一种新的人工制品(artifact)。 它精确地与原作数据相关联,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感知原作的形式、内容和背景。虽然它看起来似乎是将视觉对象扭转为一个听觉对象,但矛盾的是,它使观察者能够以更精确的方式重新观察视觉证据。通过跨越影像与音频、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典型界线,一种具生产性的、联觉(synesthetic)的批判成为可能。通过对数据进行数字转置,听取和观察视觉作品,可以更好地进行近读,实现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及更深入的理解背景。基于作者早期关于图像故障、可听化处理的学术工作,文章对美国著名歌手琼·贝兹1960年代初在加州伯克利希腊露天剧场演出的一张照片进行了研究。这张照片出自作者对伯克利民谣音乐节和美国西海岸民谣音乐复兴历史的研究项目。在此,数字图像可听化处理的使用尤为有趣。尽管不能魔术般地还原出照片里的音乐,但是我们可以更切近地关注照片中的“声音幽灵”。数字图像的可听化技术虽然无法还原音乐本身,但是在观察照片中贝兹如何创作音乐时,它确实有助于放大性别、权力、具化、场面、表演、等级制度和表现等问题。通过耳朵和眼睛来对图像进行多重意义的扫描,可以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感知,从而支持更具启发性的分析。 由数据、信号、图像、声音、历史和人类感知构成的“赛博格舞蹈”在数字图像可听化中出现了,这激发了对视觉材料的新审视。照此,视听数字人文的联觉模式为激活学术想象力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明钱榖《纪行图册》 、张复《水程图》之 大运河现地研究与 GIS 呈现(之一)

    简锦松 廖泫铭 王 勇 张淑君 唐 宸 严 程 谢定纮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50-60.  
    摘要396)      PDF(pc) (4617KB)(1852)    收藏

    钱榖《纪行图册》以王世贞隆庆四年(1570)六月《适晋纪行》为蓝本,绘成仓山小祗园至 扬州扬子桥三十二幅;张复《水程图》因王世贞于万历二年(1574)二月入领太仆之役,附舟而北,绘成 邵伯至通州水程五十二幅。 两卷皆以写实为之,在明人画中堪称独绝。 文章以现地研究法进行三项 处理:一、此次王世贞北行,正在隆庆新河既成,泇河之议方生的明代大运河变动期,文章将二人所经 过之水程全部数字化;二、钱谷自言维欲记其目前真境”,文章利用明清旅行日记、方志、古今地图及 笔者现地考察所得,将各图逐一解说,指出图面所绘内容,验证画者写真实践的程度;三、此八十余幅 之价值,如同发现一大箱明代的拍摄影带,文章发挥其自身的影像本色,形象化地指出明代大运河的 真正面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新文科与数字人文教育之新
    冯惠玲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14-21.  
    摘要389)      PDF(pc) (1067KB)(724)    收藏
    数字人文教育有很多新特质,文章概要归纳为教育格局之新、目标之新、结构之新和角色之新,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在上述新意之中。数字人文教育在当前学科版图上尚无确切定位,多学科交叉与切入使其学科归属呈多样化格局;数字人文教育不追求传授确定知识,而是以引导学生拥抱开放的知识与加强思维训练为目标;数字人文大跨度、多线索、深融合式的知识交叉,引发课程结构、教师队伍结构、师生知识结构等多层面结构更新;数字人文教育须从单向灌输转向学生参与式学习,将更多教学资源交给学生,实行开源教育,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明钱榖《纪行图册》、张复《水程图》之大运河现地研究与 GIS 呈现(之二)
    简锦松 廖泫铭 王勇 张淑君 唐宸 严程 谢定纮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50-115.  
    摘要373)      PDF(pc) (75142KB)(162)    收藏
    钱榖《纪行图册》以王世贞隆庆四年(1570)六月《适晋纪行》为蓝本,绘成仓山小祗园至扬州扬子桥三十二幅;张复《水程图》因王世贞于万历二年(1574)二月入领太仆之役,附舟而北,绘成邵伯至通州水程五十二幅。 两卷皆以写实为之,在明人画中堪称独绝。文章以现地研究法进行三项处理: 一、此次王世贞北行,正在隆庆新河既成,泇河之议方生的明代大运河变动期,文章将二人所经过之水程全部数字化;二、钱榖自言“维欲记其目前真境”,文章利用明清旅行日记、方志、古今地图及笔者现地考察所得,将各图逐一解说,指出图面所绘内容,验证画者写真实践的程度;三、此八十余幅之价值,如同发现一大箱明代的拍摄影带,文章发挥其自身的影像本色,形象化地指出明代大运河的真正面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与全球学术体系的“中心—边缘”模式
    乌尔苏拉·波利卡-德格尔, 郭佳楠/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24-37.  
    摘要364)      PDF(pc) (1420KB)(2075)    收藏
    数字知识生产中行为体的权力动态机制如何定义全球科学与人文框架? 在努力推动建立一个基于平等获取资源、包容性参与和认识论多样性之价值观的网络化全球学术体系方面,学者们到达了哪里? 文章通过探讨全球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维度———连接、标准化与可获取来介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以理解全球数字人文的规范和实体化。 随着数字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地的扩展,数字人文社区在努力确保该领域发展中人们的包容性参与和平等机会。 文章指出,现有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全球范围内数字人文发展差异的根源。 借助科学技术学( STS),文章提出学术共同体可以诉诸数字人文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消除这些不均衡。 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将注意力从“结构”转移到合作创造的“过程”,这种合作创造通过参与式设计实现,即重视通过公众参与、共享利益及与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关系来创建网络,而平等的机会以及新型关联形式将从其中萌生。 这将涉及在全球知识基础设施之上建立一个由独特的地方社区节点组成的包容性网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近世日本研究的数字化转向
    周睿琪 管凡谊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116-128.  
    摘要350)      PDF(pc) (5106KB)(969)    收藏
    2022年12月2-4日,“近世日本研究中的数字化转向” 国际研讨会在剑桥大学举行。 “近世日本”是目前日本数字人文研究中进展最为迅猛、成果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该次会议一定程度展示了日本数字人文研究现阶段的特征。OCR技术、IIIF框架、GIS系统、数码高倍显微镜等数字技术、工具的应用,推进了近世日本研究基础问题如手写体文字识别与认读的研究,在美术、文学、 出版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都产生了优秀成果,并促进了资源开放共享和传统学术的焕新。 与此同时,仍然有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数字资源适用性问题,以及研究环境、观念、伦理的挑战。 该次会议所体现的一些取向对中国数字人文学界也有一定的启示,如重视门户网站建设、服务更广泛人群的 意识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数字人文时代古典文学文献辑佚路径的实验与思考
    唐宸 张萍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31-38.  
    摘要344)      PDF(pc) (1377KB)(349)    收藏

    数字人文时代的古典文学文献辑佚对学者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延续传统辑佚学、目录学和版本学的经验,主动对接数字人文领域最新技术方法。在辑佚准备阶段,应结合目录学传统经验明确文献范围;在深挖拓展阶段,应利用GIS 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数字人文手段获取更多线索;在录入校勘阶段,应长期关注辑佚对象,反复利用最新数据库和资料开展续辑和校勘;在辨伪定本阶段,应灵活运用传统知人论世法与数字化考据方法。二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数据库与工具。针对检索型数据库,需要预先设置关键词,并结合辑佚所得随时增补调整。在现有检索型数据库中,地方志数据库的辑佚潜力最大,值得加强利用;针对尚未全文化的影像型数据库,可自行编制专题性索引或建设题录数据库,从而为辑佚工作建立新的增长点。此外,一些习见常用的其他领域数据库如知网、读秀等,有时也能为辑佚工作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对清代端慧皇太子永琏讳例的 e 考据
    黄一农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61-78.  
    摘要341)      PDF(pc) (30232KB)(72)    收藏
    本文透过 e 考据的研究方法,在梳理大量富含历史语境的文本之后,厘清了清代避端慧 皇太子永琏名讳的复杂状况。 此一讳例应起自嘉庆九年,帝为表达对已故兄长永琏的尊敬,谕命新任锦州知府的善琏将其名末一字改成“连”,但此前已任官者应获允可维持原名。 稍后则规定参加会试的考生不得以“琏”字命名(低阶官吏及百姓则未要求须严遵),故直迄清末,上层的官场少有人其名有“琏”字。 至于平常书写或刊刻书籍,遇“琏” 字并无特别规定,虽有以改字或缺末笔的方式敬避,惟未避者更多。 据此,可知无法单纯借由“琏”字的未改避,来推断文本(如出现贾琏一角的《红楼梦》脂本)抄写或成书的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迈向2030元宇宙世代数字人文之戏曲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议
    王台瑞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38-62.  
    摘要341)      PDF(pc) (26300KB)(105)    收藏
    以科技创新力辅助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戏曲的当代表达,意义重大。 应用元宇宙相关产制技术如 XR(VR/ AR/ MR)相关软硬件、容积撷取(Volumetric Capture)、动作撷取(Motion Capture)、立体全息影像(Holographic) 等,可探索出优秀表演者的训练建构过程,从而辅助戏曲教育训练,亦将能够在教育、学习、创作、研究、产学合作等各方面,以更为全面的人、机、环境等统合性整体规划与设计达到数字文化新业态。 该“戏曲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议”基于以上相关研究而形成,乃艺术(戏曲)、教育(科技)、研究(实验)的跨领域结合,期望透过新兴科技来辅助戏曲人才的培植,提出迈向2030元宇宙世代戏曲艺术专业教育所需的指标性素养,以提升各戏曲剧种从业人员之展演能力与青年观众之欣赏能力,更期许能在两岸甚至全球中华文化范畴内,产生面向新世代的戏曲素养教育风潮。如此,一股如同文艺复兴时期跨领域范畴的新思维力量,将逐渐在人工智能云时代的大数据里演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库的“元数据本体”构建研究
    曹军军, 李俊萱, 王雨荷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22-37.  
    摘要312)      PDF(pc) (9305KB)(808)    收藏
    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知识库建设与国家推广民族音乐、繁荣音乐产业等文化战略相契合,也符合音乐界图书馆资源共建的诉求。“元数据本体”的构建是其中的重点,尤其是针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传统音乐学的知识结构做出设计。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的实践为基础,尤其结合其“影像志”特点,进行基础本体方案设计;再结合传统音乐文化关联多领域的特点,构建相应类、关系和语义约束方式,如涉及乐种、乐器、民族主题词表和对曲目、乐人、地域、文字文献等领域的语义关联。该方案将有利于传统音乐分类研究和垂直领域的知识检索,且具有音乐地理学、音乐人类学社群分析等方向上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历史游戏研究:作为数字史学发展新方向
    卢雅怀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2): 3-26.  
    摘要309)      PDF(pc) (1347KB)(379)    收藏
    历史游戏研究作为蓬勃发展的新领域,日益吸引历史学者包括数字史学学者的目光。文章探讨作为数字史学工作的历史游戏研究,梳理历史游戏研究领域的诞生与演进,总结该领域的已有共识与启示,并指出:当下的“数字史学”并非“计量史学”的直接延续,而以公众史学理想、媒介技术关怀为背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游戏研究与数字史学一脉相承。历史游戏研究探索电子游戏作为数字大众媒介,如何改变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接受方式与公众历史意识,构成了一窥数字时代历史学变革方向的窗口。将历史游戏研究纳入数字史学,有助于澄清数字史学的界定与范畴,也为拓展深化数字史学提供了抓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日本计量文体学发展历程:从文章心理学走向数字人文
    王子睿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115-128.  
    摘要304)      PDF(pc) (1652KB)(1075)    收藏

    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从时间演变和内容分类两个角度,对日本计量文体学(stylometry)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典型研究总结其特点。日本计量文体学的发展路径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20世纪30年代,日本计量文体学在几乎未受西方理论影响的情况下,萌芽于心理学领域;60年代前后,计量国语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语言计量方法的普及;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学的进步,该领域进入成果丰硕的繁荣期。在这一漫长积累过程中,日本计量文体学逐步形成了以计量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与文学等多个领域交叉,文理融合、问题导向的文学研究特色,积累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内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关键词提取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知识抽取方法
    彭博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39-49.  
    摘要303)      PDF(pc) (5937KB)(333)    收藏

    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量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下,能否高效抽取非结构化数据构成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影响着是否能更有效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以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文本为研究对象,提出将其按来源分类,根据不同的知识分布特点选取针对性的关键词提取方法,获得关键词后在知识图谱中检索文化遗产实体与关系,完成知识抽取的路径。实验结果表明,研究所确立的分类关键词提取方法在多个阈值条件下较其他方法有较大提升,能够较好地抽取非结构化数据中的文化遗产知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面向历史研究的中共组织史 专题数据库构建探索
    李磊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38-49.  
    摘要298)      PDF(pc) (17536KB)(87)    收藏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专题数据库基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文献体例、编辑格式,尝试 提炼其核心数据———机构基本信息及领导人名录(19217月至19499),采取机构、人员双视 角组织数据,建立关联模型,在完成现有文本数据化的基础上,面向历史研究需求逐渐丰富机构驻 地、类别、标签、人物基本信息等,保持数据时空延展性及多维度分析潜力,以期对长期以来在党史研 究尤其是中共组织史研究中组织信息、人物梳理整理方面的基础性难题提供有力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电子游戏中的能动之物:规则与叙事的交织之所
    陈鑫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104-114.  
    摘要297)      PDF(pc) (1130KB)(102)    收藏

    自著名的游戏学与叙事学之争以来,电子游戏的规则与叙事及其相互关系在游戏研究中一直是被反复讨论的主题。如今,电子游戏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品之一。许多游戏开发商在努力提升游戏可玩性的同时,也更加自觉地追求卓越的叙事。在这种背景下,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电子游戏的本质是规则还是叙事,而是游戏中的规则与叙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结合阿尔弗雷德·盖尔及其他后人类主义者对物的能动性的思考,从游戏中的物的角度重新审视规则与叙事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电子游戏中的物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有些与小说和电影等传统媒介中的物一样是虚构的,有些则遵循一定的规则,是模拟或真实的。规则赋予了后一类物更强的能动性,为创造一种新型互动叙事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他同样强调互动性的数字文化产品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同时,从能动性的角度出发还能看到,与传统书籍的作者相比,数字文本的设计者规划读者(玩家)行为的手段更加丰富;阅读超文本的人、玩游戏的人从来不比阅读的人更自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人工智能中的“解释”:来自社会科学的洞见(下)
    蒂姆·米勒, 张菁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2): 90-128.  
    摘要293)      PDF(pc) (2268KB)(986)    收藏
    随着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寻求为其算法提供更多透明度,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有一场新近的复苏。这项研究的大部分聚焦于向人类观察者明确地解释决策或行动。观察人类如何相互解释可以作为人工智能解释的一个有用起点,这应该没有争议。诚然,公正地说,大多数关于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工作仅利用研究人员对什么构成“好”解释的直觉。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存在大量关于人们如何定义、生成、选择、评估和呈现解释的有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人们在解释过程中运用了某些认知偏见和社会期望。文章认为,可解释人工智能领域可以建立在这些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并回顾了研究这些主题的哲学、认知心理学/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由此获取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并讨论了如何将这些发现融入可解释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概念参考模型”构建实践

    叶祎珮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3): 37-48.  
    摘要292)      PDF(pc) (2895KB)(917)    收藏

    研究旨在实现文化遗产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集成,并提供机器可读的信息资源以满足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基于事实的判断推理与辅助决策等智能应用方面的需求。故宫博物院围绕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展开研究,以CIDOC-CRM框架为基础,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了“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概念参考模型”(CRM-ACA)。该模型也是第一款中国博物馆落地应用的本体模型。在该本体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图谱,为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线上藏品平台提供数据服务,验证了CRM-ACA具有可操作性。这一研发填补了博物馆行业的空白,有助于实现博物馆藏品信息的交换集成与智能化处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历史报纸词汇变化研究
    西蒙·恒晨, 鲁本·罗斯, 亚尼·马尔亚宁, 米科·托洛宁, 方华康/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74-92.  
    摘要288)      PDF(pc) (6353KB)(621)    收藏

    “民族”(nation)和“民族性”(nationhood)属于思想史领域最常研究的概念,而“民族”一词及其历史用法又十分模糊。文章旨在开发一种利用依存分析和神经词嵌入的数据驱动方法,以澄 清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为此提出以下两个步骤。首先,使用语言处理,创建一个与“民族”主题相 关的大型单词集合。其次,训练历时词嵌入,并使用它们来量化这些词之间语义相似性的强度,从而创建有意义的聚类,然后将之历时排列。为了说明该方法在跨语言、多时间段及大型数据集研究上的稳健性,将其应用于荷兰语、瑞典语、芬兰语和英语共五份全套历史报纸档案集合。迄今为止,还 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比较研究———以数据驱动方法掌握多达四种不同语言的长期发展。文章所描述 的方法还有一个特殊优势:通过设计,该方法可扩展应用至其他问题,而不仅限于对“民族性”的研究,并且可在不同语境中重复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时间的刻度:《数字人文指南》重读与再思考
    余敏, 冯惠玲, 徐碧姗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32-46.  
    摘要286)      PDF(pc) (2106KB)(265)    收藏

    二十年前,《数字人文指南》(2004)集结了一群年轻学者们讨论、回顾和审视同样年轻的摘数字人文历史,由此创造了数字人文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直面当时新兴领域的混沌迷雾,以600多页的谋篇布局呈现了跨学科理论和实践活动,新的学术生产、传播和策展过程等丰硕成果为数字人文学科的初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文章重理《数字人文指南》重要思想,纵向勾连《新数字人文指南》(2016),发现西方数字人文十余年间在数据库、建模和机器人诗学等方面既有延续又有延展;继而对比《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第一辑),发现中西方数字人文在数字学术、可视化和文化遗产等问题的探讨中和而不同,且中国数字人文研究在界面设计与美学问题上还有所忽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活用数字数据构建研究平台:研究人员与图书馆员协作下的“数字源氏物语”尝试

    中村美里, 木越みち, 小川夏代子, 王子睿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54-75.  
    摘要284)      PDF(pc) (14455KB)(37)    收藏

    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在对馆藏《源氏物语》抄本进行数字化之时,组织了由不同领域研究者和图书馆员组成的学习会,围绕《源氏物语》的数字数据应用展开研讨。作为成果之一,学习会构建并发布了一个旨在为《源氏物语》文本研究提供支持的平台——“数字源氏物语”。文章将阐述学习会成立之缘起、平台构建及功能拓展之历程,并分别探讨学习会本身及图书馆员与研究人员协作之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基于文本挖掘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唱词研究
    凯丽麦, 李贝贝, 张书影, 钟蕾, 杨泽坤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66-87.  
    摘要275)      PDF(pc) (4290KB)(337)    收藏

    维吾尔木卡姆是一部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集音舞诗话为一体的巨型艺术圣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发扬与传播在数字化时代遭遇新的挑战,缺少全面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内容挖掘。研究尝试以数字人文方法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唱词进行挖掘,使用主题分析法、共现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提取了唱词主题,建立了词共现网络和诗人主题二模网络。研究发现,木卡姆唱词可总结为八个主题,多使用隐喻和象征,情绪色彩以消极为主,反映了维吾尔文学的美学追求、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历代诗人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变化也是对时代变迁的反映。研究也提出了若干具有进一步研究空间的课题,如词共现研究得出的语用规律有望在波斯语诗歌和察合台语语言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波斯语、维吾尔语和汉语文学体系在意象和表达手法方面呈现一定相似性,纳瓦伊和艾尔西两位代表性诗人间存在沿袭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聂耳走上革命道路的情感历程识别与分析——以日记和书信为中心

    张滋荷, 黄体杨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88-103.  
    摘要272)      PDF(pc) (4035KB)(184)    收藏

    利用情感分析方法分析革命人物的日记、书信等文献的情感特征,分析其革命精神的发展历程,有益于进一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研究提取并清洗聂耳日记和书信中的语句数据,利用Senta模型识别聂耳的情感特征,将情感转化成可计量的数值并可视化,利用机器学习研究聂耳情感变化特征,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构建聂耳走上革命道路的情感历程。研究发现,目睹反动派镇压老师和同学、亲历淞沪会战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个关键事件对聂耳的情感变化有深刻影响,由此其个人情感可分为逐步低落期、波动低落期、波动回升期、持续好转期四个阶段,从萌发意识到拥护,再到投入的革命生涯也在其情感的起伏中步步推进。研究认为情感分析为研究历史人物提供了新方法和视角,通过分析和展示人物情感历程与社会背景的交互关系,有助于深入探究人物内在情感变化与革命精神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葡萄牙国家社科人文研究基础设施“ROSSIO”规划与实践
    通萨洛·M. d. ·西利亚, 阿娜·C. ·格洛里亚, 安热拉·S. ·莎尔格萝, 布鲁诺·艾梅达, 达涅尔·蒙特罗, 马科·R. d. ·弗雷塔斯, 努诺·弗雷雷, 刘语丝/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95-112.  
    摘要266)      PDF(pc) (4638KB)(664)    收藏
    ROSSIO基础设施(ROSSIO Infrastructur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获取的平台,旨在汇总、整理、连接葡萄牙高等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所提供的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的各类数字资源。文章介绍了ROSSIO基础设施的概况、其主要目标、参与机构,以及所提供的服务——探索入口、数字展览与数据集、虚拟研究环境。这些服务依赖于元数据收集方案,将原机构所提供的数字对象的元数据引入到ROSSIO中。汇总的数据集被转换为关联数据,然后基于由ROSSIO开发和出版的受控词汇表进行数据丰富过程。文章将描述这一过程,包括其间所涉及的应用程序,以及它们如何交互操作。基于可发现、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FAIR)的原则,我们将进一步思考这些服务如何促进科学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旧地籍图的应用评估与门户网站开发——西班牙的实践
    卡门·费梅尼亚-里贝拉, 加斯帕·莫拉-纳瓦罗, 路易斯·J. 桑托斯·佩雷斯, 田清/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113-128.  
    摘要255)      PDF(pc) (11493KB)(68)    收藏
    社会对西班牙地籍总局所藏旧地籍图一直有很大需求。2012 年,该机构决定从可用信息类型、存藏位置和状态几方面进行初步编目。随后,为评估地籍图的潜在用途而对这份目录进行审查,以调查这些地图是否能提供地理参照并在地理门户网站中发布。几年后,为更新这份编目(扩展字段使图片更加清晰、同质,更容易被软件处理),西班牙地籍总局向地产边界领域的技术专家们发放调查问卷,随后得出的主要结论为旧地籍图发挥着重要功用。支持更新地图编目的技术专家和法律专家们十分关注地籍图中蕴含的信息。旧地籍图数字化及在简单易用的地理门户中免费提供线上资源十分关键,图中信息有助于解决地产边界纠纷等问题。鉴于旧地籍图十分珍贵,为保护与发布这些地图而投入财力、人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数据库环境下的《同源字典》研究
    方树益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93-106.  
    摘要252)      PDF(pc) (1126KB)(1260)    收藏
    同源字典作为王力晚年力作,在汉语语源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由于同源字典本身具有错综复杂的特性,只有依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开展计量分析。 基于 MS Access 2019 数据库运行平台,建立起同源字典全文数据库,不仅有助于穷尽客观地梳理同源字本身诸方面的体例特征,多角度综合性地考察所收汉语同源词的分布情况及其内部的系联规,从而科学客观地认识同源字典一书的成就与不足,亦能为后来的同类型旧有辞书数字化提供新的参考范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中国外销画研究模型探索:以英国V&A博物馆馆藏为例
    高瑾, 张扬明, 王林敏清, 刘佳玮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2): 42-63.  
    摘要247)      PDF(pc) (17839KB)(45)    收藏
    中国外销画是18世纪至19世纪中国画家特别创作的商品画,旨在出口到欧洲和北美市场并迎合西方消费者的审美品味。这些作品融合了中国和欧洲绘画技巧,详细描绘了清朝晚期的传统习俗、职业、制造业和贸易、船舶、植物和动物等主题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介绍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和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A)合作的中国外销画研究项目,并引入了针对中国外销艺术所建立的数字人文研究模型。首先,研究通过量化方法识别相似画作主题和不同画家身份;其次,使用深度学习方法将2350幅外销画图像按主题分类;而后对其进行图像志标引和深入分析,以挖掘中国画家在18至19世纪创作外销画时的内容主题分布和演变。研究结果发现了V&A馆藏外销画在1840年前后的主题差异,为中国外销画和全球艺术史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还为今后的外销艺术研究贡献了新的数字人文研究模型。这些成果加深了对中国外销画主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探索和解析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历程发掘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显性还是隐性数字人文? ———从大型学术数据库检索数字人文出版物的策略研究
    李凯, 马戎千, 方志超, 张桐瑞/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20-38.  
    摘要242)      PDF(pc) (3364KB)(138)    收藏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正日益受到以标准学术数据库为基础的定量科学科究的关注。然而,这一新兴领域的挑战之一是如何选择检索策略,以获得该领域代表性出版物样本。研究基于Dimensions数据库分析了通过两种抽样方法(关键词搜索和数字人文期刊列表)所获取的出版物样本差异。这两个样本为数字人文概念范围提供了不同视角,即隐性数字人文(implicit digital humanities)和显性数字人文(explicit digital humanities),并有助于更全面地代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研究发现,两种检索策略所获得的出版物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体现在它们的重叠样本非常小,而且彼此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学科导向。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数字人文出版物定量研究应采用更具包容性的检索方法,以同时涵盖隐性和显性数字人文成果。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研究结果如何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字人文这一跨领域研究的学科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远望乡土: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时空分布
    祁天娇, 冉皓文, 李佳芸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2): 64-89.  
    摘要235)      PDF(pc) (38181KB)(49)    收藏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集成空间,传统村落本身及其文化的时空分布是中国历史与当代文化空间分布的重要底图。当前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多为个案研究,尚未有关于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分布的总览性研究。文章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中国传统村落及其作为一种文化空间的分布全景、影响因素以及兴建历史的时空分布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大规模收集和整理传统村落的空间数据与文化遗产数据,构建了一个以空间特征为核心的大数据集,通过时间、经济和文化遗产等多维度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传统文化格局的紧密联系。研究结果显示,历史信息的延续性、经济因素以及地理因素是决定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与地理因素中的民族因素,相互交叉作用,对当代中国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产生了复杂影响,且塑造了中国传统村落鲜明的“群落”特征。此外,中国传统村落与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呈现上紧密关联,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大部分文化遗产的聚集分布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村落中大量文化遗产需要挖掘性保护,凸显了传统村落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基于地理信息开展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时空远景窥探,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全貌性、完整性留存,以及中国传统村落中文化遗产的挖掘性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回顾(2000-2023年)——基于CSSCI来源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刘凌宇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100-124.  
    摘要231)      PDF(pc) (12714KB)(37)    收藏

    自中国互联网崛起(2000年)以来,“互联网”与“宗教”便产生了深度交织,呈现纷繁杂乱的表象,党政界、学界和宗教界响应政策,积极投身于互联网宗教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下的可视化分析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国内“互联网宗教”研究的总体情况与演进态势。文章以2000—2023年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96篇CSSCI(含扩展版)文献作为分析对象,综合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结合文献细读,围绕文献数量、研究力量、研究主题等方面做多维度分析,试图缕清2000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的发展脉络,并提出问题所在与发展建议。经研究发现,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现象研究到理论范式革新,再到治理实践应用的演进过程,研究内容以基本研究体系构建和宗教治理为核心,包括“概念与范式”“现象与基本问题”“现实疑难与治理”三类议题,分为“初探互联网'宗教传播’,主题零星、散发”时期(2000—2010年)、“从现象到治理,走向全方位研究”时期(2011—2016年)、“走向丰富多元,数字化主题凸显”时期(2017—2019年)、“三界合作联动,走向系统性研究”时期(2020—2023年)四个阶段。“堆叠效应”破除、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大数据赋能是中国互联网宗教研究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数实共生:预见数字人文未来图景——2023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综述

    何悄吟, 王晓光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1): 3-17.  
    摘要223)      PDF(pc) (3270KB)(366)    收藏

    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中国索引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及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2023)2023129-10日在武汉光谷召开。年会以“数实共生:预见数字人文未来图景”为主题,下设十个专题分论坛,受到了国际国内高等院校和社会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年会投稿论文、项目内容做了分类评述,对相关技术路径选择、呈现形式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达到窥探现阶段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焦点与进展,探讨中国数字人文研究面临挑战和应对方式,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的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数字可再现时代的数字人文:建立一个最公平的后计算框架
    贝亚特里斯·如瓦约-普吕内尔, 万沛涵, 宋奕璇/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4): 3-19.  
    摘要221)      PDF(pc) (2061KB)(122)    收藏

    可再现性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要求,而这一理念的应用正逐渐扩展到数字人摘文。FAIR原则的提出和数据论文的发表均体现了这一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字可再现性的严格先决条件是否只会将数字人文排除在更广泛的人文学界之外?文章提出了一种二元对立思路的代替方案,在承认人文学科(包括数字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的同时,承认人文学科中的可再现性概念具有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文章的第一部分将考察可再现性这一概念在人文科学中的历史和学科语境,以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学科争议,尤其在艺术史和文学领域。第二部分,将基于两个采用多种计算方法的艺术史研究项目,进一步探讨可再现性问题。由于语料库、方法和解释三者不可分割,这使得基于程序化定义的可再现性难以奏效。对此,文章提出采用“后计算可再现性”(post-computational reproducibility),这一框架基于FAIREST标准(FAIR+道德与专业性+来源提及+时间戳),但同时扩展至包括使用其他非计算方法验证来源,以进一步确认计算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数字人文与开放议程——西蒙·马奥尼教授访谈
    西蒙·马奥尼, 陈兴怡, 王普宇
    数字人文研究    2024, 4 (3): 39-46.  
    摘要213)      PDF(pc) (1162KB)(198)    收藏

    尽管国际上对开放议程的研究与实践已较为成熟,但在中国,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而作为理念与实践均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字人文领域,尤其需要提升对开放议程的认识。文章是对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荣休教授、数字人文领域开放议程倡导者西蒙·马奥尼(Simon Mahony)教授的访谈整理,集中探讨了开放议程的内容与价值,及数字人文与开放议程的关系。马奥尼教授指出,开放议程的核心在于促进知识的民主化与共享,增强学术研究的透明性与包容性,并鼓励公众参与知识生产;作为开放议程的积极推动者,数字人文学科在全球学术生态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但是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开放议程进度和内容有较大差异,比如英国与中国。马奥尼教授对开放议程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其将继续推动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加速,并进一步提升社会的学术参与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根植社区的数字人文制图方法与实践:《文化和社区制图项目》简评
    管永康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107-108.  
    摘要208)      PDF(pc) (1290KB)(31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从人工到智能——AI时代的历史与人文探索”工作坊综述

    唐嘉骏, 金伯文
    数字人文研究    2025, 5 (1): 30-37.  
    摘要203)      PDF(pc) (1115KB)(270)    收藏

    “从人工到智能—AI时代的历史与人文探索”工作坊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历史研究的交叉领域,系统探讨了数字史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工作坊围绕大语言模型在史料分析、翻译及知识生产中的应用展开深入讨论,揭示了技术赋能下历史研究在效率提升与范式转型方面的潜力。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加速文献处理与模式识别,但其“幻觉问题”与缺乏历史语境理解的局限性仍需警惕。圆桌讨论强调,技术应用应服务于学术创新而非替代人文思考,需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数据质量、版权管理及研究主体性等挑战。人工智能可成为拓展历史研究广度的工具,但批判性思维与问题意识仍是学术深度的核心保障,未来需在技术整合与学科传统间寻求平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语言学与数字人文:来自方言测量学者的观察———黄河副研究员访谈
    黄河, 方树益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3): 27-36.  
    摘要198)      PDF(pc) (1495KB)(931)    收藏
    当前的数字人文宣称重视语言学研究,但其关注焦点实际上却片面局限于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缺乏对语言学学科发展现状的全面理解。文章是对语言学,尤其是方言测量学领域的活跃学者——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黄河博士所作的访谈,目的在于疏通语言学与数字人文的关系。黄河博士认为,“数字人文”应指数字技术辅助下的人文研究,而语言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群,既有偏向人文的领域,如文献语言学;也有偏向自然科学的领域,如神经语言学;还有偏向社会科学性质的领域,如地理语言学。计量方法在后两者中的应用已然十分普遍,这可能也是语言学界较少强调“数字人文”这一概念的原因之一。“数字人文”这一标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有意义的,但其覆盖范围会逐渐缩小,亦不具备构成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此外,黄河博士还以方言测量学为例,指出该领域现阶段计量研究存在的部分问题及一项好的计量研究须具备的要素,其见解对各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都深具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