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全景与远景:数字人文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 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综述
    杨泽坤, 李少建, 凯丽麦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3-17.  
    摘要568)      PDF(pc) (1824KB)(1043)    收藏
    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 2022 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 2022)于 2022 年 11 月 26—27 日在线上召开。 会议以“全景与远景:数字人文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主题,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深入研讨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与数字人文不断拓展和实现突破的远景蓝图。 年会设置了八个专题论坛和两个青年论坛对入选论文进行展示,征集并评选出数字人文优秀论文和项目,并首次开设教育分论坛。 文章总结了本届年会的论文、项目、教育分论坛讨论情况,分析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话题,并展望中国数字人文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研究———《数字叙事空间:一项跨学科的考察》述评
    宋杰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101-111.  
    摘要429)      PDF(pc) (1078KB)(229)    收藏
    空间问题一直以来都广受叙事学界的关注。 在如今这个数字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叙事空间自然成为叙事学研究者的聚焦点。 《数字叙事空间:一项跨学科的考察》一书就对不同数字媒介中的叙事空间问题进行了细致探讨,体现出数字时代叙事学研究鲜明的跨学科、跨媒介与跨文类特色,不仅深化了叙事学与文学的空间研究,还对文学研究整体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总之,该书在理论命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拓宽了叙事空间研究的维度,令人耳目一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从哲学——人文板块的角度论数字人文
    成中英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3-6.  
    摘要355)      PDF(pc) (1177KB)(101)    收藏
    实现数字人文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数字人文的实现可以赋予史料文本客观化、数字化的表达,概念的数字化处理首先应完成对语言层面最基本单位的数字化,当我们把文本、语言单位梳理清晰后,人文数字化才有意义,我们才能实现诠释现象、探索真理的目标。人类的知性非常复杂,人类自诞生始就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随着成长,人由一种非自觉存在转变为自觉的存在,人文学科正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完满,进而推动生命群体的不断发展提升。数字化人文可以通过对古文本的利用,校验中国早期哲学概念的地位与重要性, 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辉煌成就, 数字人文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化主观为客观,化直觉为理性,能够建立一个存在的文化的架构,让丰富璀璨的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数字人文势必在促进人类和平建设、共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刘健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39-49.  
    摘要345)      PDF(pc) (8398KB)(501)    收藏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出现已经有近 10 年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实践中,采集了大量数据,对数据的运用却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智慧博物馆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瓶颈。 如何突破这一滞碍,并从数据的采集管理挖掘上入手,形成博物馆知识生产和组织服务的新模式,使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等智慧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得以稳固运行,在这方面,人文学界新兴的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工具,可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数智时代古籍数字化再造的逻辑与进路
    雷珏莹, 侯西龙, 王晓光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46-56.  
    摘要303)      PDF(pc) (1746KB)(216)    收藏
    随着古籍保护计划和古籍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持续开展,我国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古籍数字资源。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新技术和新理念来实现古籍蕴涵的优秀文化基因的提炼、展示与活化利用,逐渐成为新时代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核心任务。文章在古籍数字化基础上提出了“古籍数字化再造”的概念,辨析古籍数字化与古籍数字化再造工作的区别,提炼古籍数字化再 造的理论基础,从载体记录层、内容组织层和表现应用层构建了古籍数字化再造的堆栈模型,并从理论、技术、用户、机制、模式五个维度提出古籍数字化再造的实现进路,为古籍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活化 利用提供参考。古籍数字化再造是未来古籍活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新时代古籍工作提供新的指导理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数字人文文化分析领域及大语言模型应用前景解析———马修·威尔肯斯博士访谈
    马修·威尔肯斯 杨晓燕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3-14.  
    摘要290)      PDF(pc) (11481KB)(135)    收藏
    使用数字人文方法的文化分析,是将数学、统计学和社会科学的定量方法应用于大规模、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数据集分析的一类研究。 文章是对该领域的活跃学者———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系副教授马修·威尔肯斯博士的采访,探讨内容包括领域现状、研究经验、未来展望、教育思想等。马修·威尔肯斯博士认为,数字人文文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可迁移性,但要避免普遍化和泛化的冲动,该领域仍然面临技术和观念两方面的挑战,尤其是观念上的,比如,文化进化等文学历史问题无法依靠细读解决、某些量化研究的内核仍然是人文主义等观点仍然难获接受。 观念变革的艰难将使人文学科内部的数字人文研究出现停滞,目前已有迹象,而增长将出现在信息科学等技术学科中。 与此同时,当前发展迅速的大语言模型和 AI 生成内容(AIGC)在文化分析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人文学者与大语言模型的开发者合作将是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数字人文中的语言敏感性和多样性
    保罗·约瑟夫·斯彭斯, 雷纳塔·布兰多, 谢佳/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3-20.  
    摘要251)      PDF(pc) (1205KB)(300)    收藏

    近年来数字人文(DH)领域的多样性愈发受到关注但针对地理语言多样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通常聚焦于DH领域的地理分布或将语言视为有待解决的技术性或语言学问题文章采取另外一个角度即人们需要透过以数字为媒介的语言和文化的多重框架”,来审视DH的多样性。这并不只是一个关于认知正义和群体间相互尊重的问题,DH领域需要更加积极地应对数字多语主义、跨文化交流和地理多样性的全球动态所带来的挑战。文章以数字研究中的语言漠视为镜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响应伊莎贝尔·加里纳·拉塞尔关于DH中地理语言多样性状况应有更完善数据的呼吁阐述了多种以战略性、计划性和研究为主导方式处理这种多样性的可能框架最后,探讨了更深广的多语言关注在艾伦·刘所说的DH多样性的技术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如能更充分地介入当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挑战,DH领域将受益匪浅也将做出许多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建构中国自主数字人文知识体系的使命与路径
    刘炜, 刘越男, 王晓光, 王涛, 徐永明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3-13.  
    摘要218)      PDF(pc) (2643KB)(393)    收藏

    2022 年 4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为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领域,数字人文是近 20 年全球人文领域最大动向,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数字人文的萌芽、发展直至形成相当热度,无疑是全球浪潮的反映和组成部分,也因此更深刻地面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问题。 为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也为了初步厘清这一视野之下中国数字人文需要面对的重要理论问题,本刊特邀刘炜、刘越男、王晓光、王涛、徐永明五位专家进行了笔谈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数字人文与新兴数字管护框架: 概念、内容与实践
    阿琼·萨巴瓦尔, 龙家庆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57-69.  
    摘要201)      PDF(pc) (1181KB)(137)    收藏
    数字人文呈现了一个新兴的数字管护框架。该研究重点在于分析数字人文(及其历史) 与数字管护和档案之间不断演化的关系,同时描述了数字环境中的协作模式。文章在提出概念性框架后,讨论了数字内容的稀缺性和丰富性、档案范式、协作模式,并对选定的数字人文项目进行综述; 认为尽管在 “档案 ”(archives)一词的语义上,研究者和管护者之间存在意见分歧,但应该考虑彼此的观点以继续合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新文科与数字人文教育之新
    冯惠玲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14-21.  
    摘要194)      PDF(pc) (1067KB)(166)    收藏
    数字人文教育有很多新特质,文章概要归纳为教育格局之新、目标之新、结构之新和角色之新,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在上述新意之中。数字人文教育在当前学科版图上尚无确切定位,多学科交叉与切入使其学科归属呈多样化格局;数字人文教育不追求传授确定知识,而是以引导学生拥抱开放的知识与加强思维训练为目标;数字人文大跨度、多线索、深融合式的知识交叉,引发课程结构、教师队伍结构、师生知识结构等多层面结构更新;数字人文教育须从单向灌输转向学生参与式学习,将更多教学资源交给学生,实行开源教育,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照片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作为联觉试听数字人文方法的数字图像可听化
    迈克尔·J.克莱默 朱子彤/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63-73.  
    摘要182)      PDF(pc) (7258KB)(115)    收藏
    计算机具有将像素、形状和其他视觉材料特征转化为声音的能力。 通过视觉与听觉之间的数据关联行为,一个以视觉为来源的声波组合得以生成,这是一种新的人工制品(artifact)。 它精确地与原作数据相关联,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感知原作的形式、内容和背景。虽然它看起来似乎是将视觉对象扭转为一个听觉对象,但矛盾的是,它使观察者能够以更精确的方式重新观察视觉证据。通过跨越影像与音频、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典型界线,一种具生产性的、联觉(synesthetic)的批判成为可能。通过对数据进行数字转置,听取和观察视觉作品,可以更好地进行近读,实现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及更深入的理解背景。基于作者早期关于图像故障、可听化处理的学术工作,文章对美国著名歌手琼·贝兹1960年代初在加州伯克利希腊露天剧场演出的一张照片进行了研究。这张照片出自作者对伯克利民谣音乐节和美国西海岸民谣音乐复兴历史的研究项目。在此,数字图像可听化处理的使用尤为有趣。尽管不能魔术般地还原出照片里的音乐,但是我们可以更切近地关注照片中的“声音幽灵”。数字图像的可听化技术虽然无法还原音乐本身,但是在观察照片中贝兹如何创作音乐时,它确实有助于放大性别、权力、具化、场面、表演、等级制度和表现等问题。通过耳朵和眼睛来对图像进行多重意义的扫描,可以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感知,从而支持更具启发性的分析。 由数据、信号、图像、声音、历史和人类感知构成的“赛博格舞蹈”在数字图像可听化中出现了,这激发了对视觉材料的新审视。照此,视听数字人文的联觉模式为激活学术想象力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第八届德语地区数字人文年会(DHd2022) 回顾
    段庭辉, 杜可立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70-84.  
    摘要178)      PDF(pc) (17872KB)(59)    收藏
    德语地区数字人文年会是德语地区数字人文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 围绕该会议形成的学术团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文章对2022 年举行的第八届德语地区数字人文年会进行了回顾, 两位作者除了对年会的形式及内容的特点进行总结之外, 还结合以往的参会经历, 对德语地区数字人文年会的发展史做了系统梳理;关于大会的具体内容, 则从各个板块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报告进行了简要介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文本标记与数位阅读──从“疾病感觉地图”“叶德辉藏书阁”与“游方”谈起
    罗珮瑄, 陈雅琳, 滴水空明数位人文空间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21-38.  
    摘要175)      PDF(pc) (73185KB)(56)    收藏
    文章主旨是分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刘苑如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自 2009 年开始,逐步涉入数位人文学研究的历程与思考。 14 年间,团队历经“戴祚《西征记》之辑佚、考证与 GIS地图研究”“疾病感觉地图: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的疾病书写与 GIS 资料库”“叶德辉印刻书流通与人物往来的数位研究”“游方:历代僧传僧人出行叙述之自动标记与事件撷取技术暨时空资讯加值运用”“病苦与死惧:历代僧传疾病叙述的数位人文研究”“魏晋南北朝周边意象之数位人文研究”等多个重点研究项目,累积了各种数位工具的使用经验,同时也开发至少四个学术网站,公开分享研究成果。 文章也反省并总结了以文本标记和数位阅读作为研究方法,如何运用于数位人文研究当中,以及必须注意的操作原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可持续性与复杂性:数字人文中的知识与权力
    约翰娜· 德鲁克 朱子彤/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7-15.  
    摘要167)      PDF(pc) (1142KB)(134)    收藏
    “可持续性”这个概念与我们的学术工作息息相关, 特别是那些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实践更是如此。 数字化学术的代价常以人类劳动力和权利的滥用、生态和环境的破坏、碳足迹、过时的资源浪费, 以及其他影响生产周期每个阶段的问题等方式被提出。 但是, 可持续性也需要被理解为嵌入复杂系统中的知识论概念, 而不仅仅是一系列需要通过运用流程的工具性来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支撑可持续性的机械性方法, 主张可持续性概念的复杂性需要人文方法和伦理原则参与到教学方法及研究和机构场所未来实践的决策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理解口述历史中的记忆——神经网络新方法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应用
    托拜厄斯·布兰克 马克·海格斯 迈克尔·布莱恩特 张斯桐/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16-34.  
    摘要166)      PDF(pc) (49446KB)(137)    收藏
    文章解决了人文学科中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挑战,该挑战阻碍了有监督方法的进展。它介绍了一种从较少的数据集中创建测试集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 “远程监督”,并将允许通过包含有监督学习的新方法来改进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计算建模。首先使用循环神经网络,生成了一个训练语料库,并能够训练一个高度准确的模型,该模型在质和量上改进了基线模型。其次,为了 证明这一新方法,采用了一个基于现有人文馆藏的现实研究问题作为对象,即使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情感分析来解读大屠杀记忆,并提出一种结合有监督和无监督情感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口述历史档案。最后,采用了三种先进的计算机语义方法,帮助解读神经网络的结果,并理解比如证词中围绕家庭记忆的复杂情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迈向2030元宇宙世代数字人文之戏曲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议
    王台瑞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38-62.  
    摘要165)      PDF(pc) (26300KB)(58)    收藏
    以科技创新力辅助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戏曲的当代表达,意义重大。 应用元宇宙相关产制技术如 XR(VR/ AR/ MR)相关软硬件、容积撷取(Volumetric Capture)、动作撷取(Motion Capture)、立体全息影像(Holographic) 等,可探索出优秀表演者的训练建构过程,从而辅助戏曲教育训练,亦将能够在教育、学习、创作、研究、产学合作等各方面,以更为全面的人、机、环境等统合性整体规划与设计达到数字文化新业态。 该“戏曲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议”基于以上相关研究而形成,乃艺术(戏曲)、教育(科技)、研究(实验)的跨领域结合,期望透过新兴科技来辅助戏曲人才的培植,提出迈向2030元宇宙世代戏曲艺术专业教育所需的指标性素养,以提升各戏曲剧种从业人员之展演能力与青年观众之欣赏能力,更期许能在两岸甚至全球中华文化范畴内,产生面向新世代的戏曲素养教育风潮。如此,一股如同文艺复兴时期跨领域范畴的新思维力量,将逐渐在人工智能云时代的大数据里演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虚拟博物馆:数字人文与博物馆学的交叉研究对象
    伯纳黛特·伯德曼 高妍/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15-30.  
    摘要164)      PDF(pc) (12541KB)(84)    收藏
    对于最近出现的一种建立虚拟博物馆的趋势,各种机构迅速做出了回应,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关注虚拟/ 数字博物馆的特点来了解其本质。 文章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即虚拟空间和/ 或虚拟博物馆中的博物馆表征可以扩展传统或实体博物馆空间,从而增强对访客的吸引力及其体验。因此,文章从博物馆学和数字人文的角度,将虚拟博物馆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试图确定其是否产生了学术和实践的影响;还分析了对实际博物馆工作和访客需求的预期影响,特别是相对于博物馆在危机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三国志》的蜀汉政治网络分析
    盛一涵 霍朝光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61-74.  
    摘要162)      PDF(pc) (33466KB)(105)    收藏
    理乱兴衰虽为政治现象,背后实为各种客观政治势力相互作用所致。 为洞察蜀汉政权内部结构,文章以《三国志》为依据,通过文本挖掘方法量化蜀汉政治人物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蜀汉政治网络的整体特征、核心政治人物、内部历史变化、外部与其他国家共时对比四个方面,深度剖析蜀汉政治网络特征。 研究表明,蜀汉政权的势力分野和权力结构变化与官员籍贯高度相关;与魏、吴相比,蜀汉权力中心相对更加集中,权力过渡更加平稳;实证了蜀汉政治史研究中新旧主客和诸葛亮用人问题的部分猜想,发现了个别人物地位与既往认知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提出新的研究切入点。 文章同时为史书的“远读”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并未消失的地理:场景感知、地理媒介与人地关系变化
    尕藏草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104-112.  
    摘要158)      PDF(pc) (1136KB)(129)    收藏
    地理媒介与移动网络的结合,使互联网的灯光开始投向长久以来 “消失的地理”,物理地 理中的位置、场所、空间、物体和人相连,突破了传统互联网中内容和人的单一关系。场景成为促进 地理媒介和万物互联的促进因子,以传感器技术为主的场景技术通过感知、数据化和整合应用地理 信息,实现了物理场景、社会场景和应用场景的融合,人类开始进入场景时代。地理媒介在日常生活 中的渗透也使得人地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以人和地全面的数据化为基础,新型人地关系呈现出多 形态异质公共空间、茧房效应、人地关系被数据中介化等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实践》短评
    贾君枝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112-112.  
    摘要155)      PDF(pc) (716KB)(123)    收藏

    数字人文研究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人文领域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知识图谱作为大数据时代知识工程的代表性技术,能够将多来源、多模态进行语义化表示及组织,为数字人文资源的重构及开发利用带来了发展契机。 在《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年 3 月)一书中,作者任明副教授系统性地阐述了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的理论及一般性方法,对数字人文研究范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意象研究
    马开颜 萧瑶 陈骞 郝梦瑶 杨冠灿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35-45.  
    摘要150)      PDF(pc) (33509KB)(73)    收藏
    立足挖掘典型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意象之基本目标,实现植物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与特定表 达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显性化。可通过构建LDA主题模型,探索植物、词汇与主题的从属关系或相关性,并借助二部网络图将其可视化呈现,直观展示三者的深层联系。作为示例,运用LDA主题模型对34种树木所相关的17889个词条进行了处理,最终模拟得到7个主题,并对主题词和对应词汇的关系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呈现出良好的分类效果,进一步揭示出不同植物之间文化内涵的亲疏关系,实现了文本挖掘在以植物为中心的文学意象解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明钱榖《纪行图册》 、张复《水程图》之 大运河现地研究与 GIS 呈现(之一)

    简锦松 廖泫铭 王 勇 张淑君 唐 宸 严 程 谢定纮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50-60.  
    摘要139)      PDF(pc) (4617KB)(522)    收藏

    钱榖《纪行图册》以王世贞隆庆四年(1570)六月《适晋纪行》为蓝本,绘成仓山小祗园至 扬州扬子桥三十二幅;张复《水程图》因王世贞于万历二年(1574)二月入领太仆之役,附舟而北,绘成 邵伯至通州水程五十二幅。 两卷皆以写实为之,在明人画中堪称独绝。 文章以现地研究法进行三项 处理:一、此次王世贞北行,正在隆庆新河既成,泇河之议方生的明代大运河变动期,文章将二人所经 过之水程全部数字化;二、钱谷自言维欲记其目前真境”,文章利用明清旅行日记、方志、古今地图及 笔者现地考察所得,将各图逐一解说,指出图面所绘内容,验证画者写真实践的程度;三、此八十余幅 之价值,如同发现一大箱明代的拍摄影带,文章发挥其自身的影像本色,形象化地指出明代大运河的 真正面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库的“元数据本体”构建研究
    曹军军, 李俊萱, 王雨荷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22-37.  
    摘要136)      PDF(pc) (9305KB)(176)    收藏
    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知识库建设与国家推广民族音乐、繁荣音乐产业等文化战略相契合,也符合音乐界图书馆资源共建的诉求。“元数据本体”的构建是其中的重点,尤其是针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传统音乐学的知识结构做出设计。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的实践为基础,尤其结合其“影像志”特点,进行基础本体方案设计;再结合传统音乐文化关联多领域的特点,构建相应类、关系和语义约束方式,如涉及乐种、乐器、民族主题词表和对曲目、乐人、地域、文字文献等领域的语义关联。该方案将有利于传统音乐分类研究和垂直领域的知识检索,且具有音乐地理学、音乐人类学社群分析等方向上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在“代际”论述之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电影的计量电影学考察
    李逸, 陈涛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79-94.  
    摘要135)      PDF(pc) (18847KB)(68)    收藏
    计量电影学是将统计学、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运用于电影研究的一种新路径,旨在以系统化和数字化的方式测量与分析影片的形式元素,进而开启一种另类的历史叙事与理论可能。 在这一路径下,本文使用“Cinemetrics”影像分析软件及其在线数据库,从计量电影学的角度考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在剪辑率、平均镜头时长、镜头运动等形式元素方面的历时变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量的镜头形式数据及其可视化图像,检视中国电影史当中有关“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代际书写,进而从剪辑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电影导演的不同风格特征。 结果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平均镜头时长出现了普遍的下降趋势,剪辑节奏正在电影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变得越来越快。 这种“慢”与“快”的矛盾和选择实际上在传统电影史的政治追问和“代际”论述之 外,为我们描述中国当代电影的形式风格与历史变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维度,揭示了中国当代电影的两种“加速美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虚拟地球上的丝路之旅: 空间历史的教学方法、 技术与评价
    马瑞诗, 埃莱娜· 盖诺, 田 清/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2): 85-103.  
    摘要133)      PDF(pc) (44906KB)(41)    收藏
    文章描述了教授学生利用Google Earth  制作丝绸之路历史地图集的经验, 认为具有明确任务和大量评估的数字人文课堂, 是建立某类作品的规范与检验评价标准的典范环境, 为课堂开发的方法可以改进而为专业环境所用;介绍了作为人文学术作品的数字历史地图集的评价标准, 并建议数字人文学者评价其他学科与别类作品时也应仿效这种做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历史报纸词汇变化研究
    西蒙·恒晨, 鲁本·罗斯, 亚尼·马尔亚宁, 米科·托洛宁, 方华康/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74-92.  
    摘要119)      PDF(pc) (6353KB)(231)    收藏

    “民族”(nation)和“民族性”(nationhood)属于思想史领域最常研究的概念,而“民族”一词及其历史用法又十分模糊。文章旨在开发一种利用依存分析和神经词嵌入的数据驱动方法,以澄 清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为此提出以下两个步骤。首先,使用语言处理,创建一个与“民族”主题相 关的大型单词集合。其次,训练历时词嵌入,并使用它们来量化这些词之间语义相似性的强度,从而创建有意义的聚类,然后将之历时排列。为了说明该方法在跨语言、多时间段及大型数据集研究上的稳健性,将其应用于荷兰语、瑞典语、芬兰语和英语共五份全套历史报纸档案集合。迄今为止,还 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比较研究———以数据驱动方法掌握多达四种不同语言的长期发展。文章所描述 的方法还有一个特殊优势:通过设计,该方法可扩展应用至其他问题,而不仅限于对“民族性”的研究,并且可在不同语境中重复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数字人文时代古典文学文献辑佚路径的实验与思考
    唐宸 张萍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31-38.  
    摘要108)      PDF(pc) (1377KB)(86)    收藏

    数字人文时代的古典文学文献辑佚对学者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延续传统辑佚学、目录学和版本学的经验,主动对接数字人文领域最新技术方法。在辑佚准备阶段,应结合目录学传统经验明确文献范围;在深挖拓展阶段,应利用GIS 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数字人文手段获取更多线索;在录入校勘阶段,应长期关注辑佚对象,反复利用最新数据库和资料开展续辑和校勘;在辨伪定本阶段,应灵活运用传统知人论世法与数字化考据方法。二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数据库与工具。针对检索型数据库,需要预先设置关键词,并结合辑佚所得随时增补调整。在现有检索型数据库中,地方志数据库的辑佚潜力最大,值得加强利用;针对尚未全文化的影像型数据库,可自行编制专题性索引或建设题录数据库,从而为辑佚工作建立新的增长点。此外,一些习见常用的其他领域数据库如知网、读秀等,有时也能为辑佚工作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智慧建筑与城市遗产:应用及相关思考
    斯特凡诺·布鲁萨波奇 帕梅拉·梅耶扎 谢书宁/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50-60.  
    摘要108)      PDF(pc) (20846KB)(54)    收藏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如何运用 3D 模型和增强现实技术(AR) 来研究、交流建筑和城市的价值,并且发展专门形式的“智慧遗产”。这项研究源于对“遗产”概念的反思,许多文献将其定义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且将有形与无形两方面结合起来。此外,数字技术有利于发展“实体数字化”应用,即以数字维度支持传统维度。在这种方式下,AR 技术可以将多媒体信息叠加到遗产上,尊重文物的历史物质性,并支持“智慧遗产”的应用。特别是,移动 AR 技术可通过实时和全景式可视化,提供了展示过去的城市和建筑配置的机会,以探查和描述怎样的变故导致了目前的形态,从而凸显建筑物当前的历史和建筑价值。文章提供了两个具体案例研究:意大利圣巴西利奥修道院广场及其历史变革,与在“塞莱斯蒂尼亚宽恕庆典” 仪式中至关重要的五月山圣母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历史报纸研究的综合性跨学科工作流程———基于人文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和图书馆员的视角
    莎拉· 奥比奇勒 伊曼纽拉· 博罗斯 安托万· 杜塞特 尤哈· 罗提亚宁 伊娃· 普范策尔特 亚尼· 马尔亚宁 汉努· 托沃宁 米科· 托洛宁 张晨文/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83-100.  
    摘要107)      PDF(pc) (8993KB)(252)    收藏
    文章思考了数字化历史报纸等数字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在跨学科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个综合的“数字解释学”工作流程,以整合计算机科学、人文学科和图书馆工作的学科研究路径。 上述学科的共同兴趣和动机促成了跨学科项目和合作,如 NewsEye———该项目正在研究对数字遗产数据进行(再)检索、访问、利用和分析的新方案。 文章认为,充分理解每个相关学科的工作流程和传统有益于学科间的合作,但必须找到综合性路径,以成功挖掘数字化资源的全部潜力。 文章进一步对实践中的数字工具、方法和解释学进行深入观察,表明了综合的跨学科研究需要在学科之间构建起纽带,同时要尊重和理解彼此的专业知识和期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根植社区的数字人文制图方法与实践:《文化和社区制图项目》简评
    管永康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107-108.  
    摘要106)      PDF(pc) (1290KB)(11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与全球学术体系的“中心—边缘”模式
    乌尔苏拉·波利卡-德格尔, 郭佳楠/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24-37.  
    摘要105)      PDF(pc) (1420KB)(89)    收藏
    数字知识生产中行为体的权力动态机制如何定义全球科学与人文框架? 在努力推动建立一个基于平等获取资源、包容性参与和认识论多样性之价值观的网络化全球学术体系方面,学者们到达了哪里? 文章通过探讨全球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维度———连接、标准化与可获取来介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以理解全球数字人文的规范和实体化。 随着数字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地的扩展,数字人文社区在努力确保该领域发展中人们的包容性参与和平等机会。 文章指出,现有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全球范围内数字人文发展差异的根源。 借助科学技术学( STS),文章提出学术共同体可以诉诸数字人文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消除这些不均衡。 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将注意力从“结构”转移到合作创造的“过程”,这种合作创造通过参与式设计实现,即重视通过公众参与、共享利益及与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关系来创建网络,而平等的机会以及新型关联形式将从其中萌生。 这将涉及在全球知识基础设施之上建立一个由独特的地方社区节点组成的包容性网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对清代端慧皇太子永琏讳例的 e 考据
    黄一农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61-78.  
    摘要104)      PDF(pc) (30232KB)(42)    收藏
    本文透过 e 考据的研究方法,在梳理大量富含历史语境的文本之后,厘清了清代避端慧 皇太子永琏名讳的复杂状况。 此一讳例应起自嘉庆九年,帝为表达对已故兄长永琏的尊敬,谕命新任锦州知府的善琏将其名末一字改成“连”,但此前已任官者应获允可维持原名。 稍后则规定参加会试的考生不得以“琏”字命名(低阶官吏及百姓则未要求须严遵),故直迄清末,上层的官场少有人其名有“琏”字。 至于平常书写或刊刻书籍,遇“琏” 字并无特别规定,虽有以改字或缺末笔的方式敬避,惟未避者更多。 据此,可知无法单纯借由“琏”字的未改避,来推断文本(如出现贾琏一角的《红楼梦》脂本)抄写或成书的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明钱榖《纪行图册》、张复《水程图》之大运河现地研究与 GIS 呈现(之二)
    简锦松 廖泫铭 王勇 张淑君 唐宸 严程 谢定纮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50-115.  
    摘要102)      PDF(pc) (75142KB)(79)    收藏
    钱榖《纪行图册》以王世贞隆庆四年(1570)六月《适晋纪行》为蓝本,绘成仓山小祗园至扬州扬子桥三十二幅;张复《水程图》因王世贞于万历二年(1574)二月入领太仆之役,附舟而北,绘成邵伯至通州水程五十二幅。 两卷皆以写实为之,在明人画中堪称独绝。文章以现地研究法进行三项处理: 一、此次王世贞北行,正在隆庆新河既成,泇河之议方生的明代大运河变动期,文章将二人所经过之水程全部数字化;二、钱榖自言“维欲记其目前真境”,文章利用明清旅行日记、方志、古今地图及笔者现地考察所得,将各图逐一解说,指出图面所绘内容,验证画者写真实践的程度;三、此八十余幅之价值,如同发现一大箱明代的拍摄影带,文章发挥其自身的影像本色,形象化地指出明代大运河的真正面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基于关键词提取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知识抽取方法
    彭博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39-49.  
    摘要101)      PDF(pc) (5937KB)(88)    收藏

    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量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下,能否高效抽取非结构化数据构成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影响着是否能更有效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以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文本为研究对象,提出将其按来源分类,根据不同的知识分布特点选取针对性的关键词提取方法,获得关键词后在知识图谱中检索文化遗产实体与关系,完成知识抽取的路径。实验结果表明,研究所确立的分类关键词提取方法在多个阈值条件下较其他方法有较大提升,能够较好地抽取非结构化数据中的文化遗产知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打造公益开放的学术型数据库: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张燚明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3): 75-82.  
    摘要99)      PDF(pc) (1003KB)(56)    收藏
    以“公益开放”为理念的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以其海量的文献资源及免费的服务,在商业化数据库林立的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构建了学校与学校间、研究者与历史爱好者间及国内与国外间的学术公平环境,这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打造方便好用的数据库的同时,抗战文献数据平台通过挖掘民间收藏的历史文献及开展中学生历史教学活动等方式,不断探索公益开放的学术型数据库服务社会的新模式。 依托国家的强大支持,逐步打破信息技术与历史文献之间、数据库与历史研究者之间及各文献数据库之间的壁垒,通过培养兼具历史学功底与计算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借助全文检索带动技术助力、打通底层逻辑实现数据共享等方式,消除商
    业化数据库所造成的“知识垄断”,更好服务社会,这将成为以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为代表的公益开放的学术型数据库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面向历史研究的中共组织史 专题数据库构建探索
    李磊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38-49.  
    摘要99)      PDF(pc) (17536KB)(45)    收藏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专题数据库基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文献体例、编辑格式,尝试 提炼其核心数据———机构基本信息及领导人名录(19217月至19499),采取机构、人员双视 角组织数据,建立关联模型,在完成现有文本数据化的基础上,面向历史研究需求逐渐丰富机构驻 地、类别、标签、人物基本信息等,保持数据时空延展性及多维度分析潜力,以期对长期以来在党史研 究尤其是中共组织史研究中组织信息、人物梳理整理方面的基础性难题提供有力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数据库环境下的《同源字典》研究
    方树益
    数字人文研究    2022, 2 (4): 93-106.  
    摘要93)      PDF(pc) (1126KB)(295)    收藏
    同源字典作为王力晚年力作,在汉语语源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由于同源字典本身具有错综复杂的特性,只有依托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开展计量分析。 基于 MS Access 2019 数据库运行平台,建立起同源字典全文数据库,不仅有助于穷尽客观地梳理同源字本身诸方面的体例特征,多角度综合性地考察所收汉语同源词的分布情况及其内部的系联规,从而科学客观地认识同源字典一书的成就与不足,亦能为后来的同类型旧有辞书数字化提供新的参考范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定量研究之前途和问题:我的个人反思
    弗朗哥·莫莱蒂, 张靖/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18-23.  
    摘要92)      PDF(pc) (3924KB)(11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近世日本研究的数字化转向
    周睿琪 管凡谊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2): 116-128.  
    摘要84)      PDF(pc) (5106KB)(67)    收藏
    2022年12月2-4日,“近世日本研究中的数字化转向” 国际研讨会在剑桥大学举行。 “近世日本”是目前日本数字人文研究中进展最为迅猛、成果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该次会议一定程度展示了日本数字人文研究现阶段的特征。OCR技术、IIIF框架、GIS系统、数码高倍显微镜等数字技术、工具的应用,推进了近世日本研究基础问题如手写体文字识别与认读的研究,在美术、文学、 出版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都产生了优秀成果,并促进了资源开放共享和传统学术的焕新。 与此同时,仍然有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数字资源适用性问题,以及研究环境、观念、伦理的挑战。 该次会议所体现的一些取向对中国数字人文学界也有一定的启示,如重视门户网站建设、服务更广泛人群的 意识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葡萄牙国家社科人文研究基础设施“ROSSIO”规划与实践
    通萨洛·M. d. ·西利亚, 阿娜·C. ·格洛里亚, 安热拉·S. ·莎尔格萝, 布鲁诺·艾梅达, 达涅尔·蒙特罗, 马科·R. d. ·弗雷塔斯, 努诺·弗雷雷, 刘语丝/ 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 3 (1): 95-112.  
    摘要83)      PDF(pc) (4638KB)(79)    收藏
    ROSSIO基础设施(ROSSIO Infrastructur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获取的平台,旨在汇总、整理、连接葡萄牙高等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所提供的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的各类数字资源。文章介绍了ROSSIO基础设施的概况、其主要目标、参与机构,以及所提供的服务——探索入口、数字展览与数据集、虚拟研究环境。这些服务依赖于元数据收集方案,将原机构所提供的数字对象的元数据引入到ROSSIO中。汇总的数据集被转换为关联数据,然后基于由ROSSIO开发和出版的受控词汇表进行数据丰富过程。文章将描述这一过程,包括其间所涉及的应用程序,以及它们如何交互操作。基于可发现、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FAIR)的原则,我们将进一步思考这些服务如何促进科学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