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文科学,一直是当代学者的不懈追求。由南京大学与中国索引学 会主办的“时代经纬: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 2021年11月 6-7日在线上召开。文章 采用计量和分析的方法对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论文发表分为主旨演讲、分组报告、青年学者论 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报告四部分,大会同时面向全球征集数字人文优秀项目并进行评奖,充分展现 出2021年中国数字人文学界的研究、建设成果与反思。此外,本次大会借助商业平台开创性地举办了“数字人文开放数据创新研究大赛”,积极探索了人文科学产学研一体化路径。从这次会议,可以 看到在数字浪潮下数字人文学科所提供的机遇,可以促使人文、社科、理工科学者在研究内容和研究 范式上进行多方面、多重的合作与创新。遗憾的是,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会在国际交流方 面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数字人文蓬勃发展的当下,批判性的观察重要性不言而喻。访谈从数字人文教育、数字人文与学术、数字人文研究三个方面审视和反思数字人文的当下发展状况,着重讨论了数字人文的教育项目、课程体系、跨领域合作、学术评价、可持续性与透明性,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当前数字人文工作中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这样“程式化的数字人文”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思维固化,扼杀了创新的可能,甚至会造成数字人文领域发展的停滞。尊重文化差异、建设整合且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数字人文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目标。
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数字环境下,实现古籍的数字化整理与利用,能够为数字人文研究、历史学研究及其他人文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源,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依托。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包括纸本资源的电子化,以及在电子化文本基础上的断句、标点、词语切分等基础性加工和深层知识提取。本文对现有古籍数字化整理的技术方法与平台进行梳理与评述,分析古籍数字化整理的挑战,探讨古籍数字化整理任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外古地图数字化工作逐步兴起,国内对古地图数字化技术的引介和探讨也渐趋成熟。研究者和使用者对中文古地图在整理研究和存藏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古地图数字化的工作。目前海内外的相关成果颇丰,对其进行整理成为中文古地图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和网络信息收集等路径对这些成果加以梳理、比对后,发现海内外既有数字化成果虽各有特点,但是在支持人文研究方面均仍有较大不足。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优化分类和重视相关文字、文献的数字化应成为中文古地图数字化工作的改进方向。
基于TGIS的专项历史地名库设计与搭建——以“数字历史黄河”地名库为例
中国历史计时本体构建——以回归历史语境的日内计时为基点
文章将聚类技术和多维缩放分析应用于500x500作曲家的相似性/距离矩阵。目的是将相似度矩阵可视化或转变成古典(欧洲艺术)音乐作曲家的树状图和映射图。先分别构建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树状图和映射图,以及一张展示了七个世纪欧洲艺术音乐的映射图。最后使用线性和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来确定聚类技术和多维缩放方法所产生的维度的基础变量。
近年来,数字人文(DH)领域的多样性愈发受到关注,但针对地理语言多样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通常聚焦于DH领域的地理分布,或将“语言”视为有待解决的技术性或语言学问题。文章采取另外一个角度,即人们需要透过以数字为媒介的语言和文化的多重“框架”,来审视DH的多样性。这并不只是一个关于认知正义和群体间相互尊重的问题,DH领域需要更加积极地应对数字多语主义、跨文化交流和地理多样性的全球动态所带来的挑战。文章以数字研究中的“语言漠视”为镜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响应伊莎贝尔·加里纳·拉塞尔关于DH中地理语言多样性状况应有更完善数据的呼吁;阐述了多种以战略性、计划性和研究为主导方式处理这种多样性的可能框架;最后,探讨了更深广的多语言关注在艾伦·刘所说的DH“多样性的技术”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如能更充分地介入当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挑战,DH领域将受益匪浅,也将做出许多贡献。
数字人文研究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人文领域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知识图谱作为大数据时代知识工程的代表性技术,能够将多来源、多模态进行语义化表示及组织,为数字人文资源的重构及开发利用带来了发展契机。 在《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年 3 月)一书中,作者任明副教授系统性地阐述了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的理论及一般性方法,对数字人文研究范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