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0
       下一期
    数字人文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读《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
    王丽华, 刘炜
    2021, 1(1):  1-16. 
    摘要 ( 781 )   PDF (1796KB) ( 5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一书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探讨了数字人文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大卫·M·贝里和安德斯.费格约德两位作者首先提出了“数字人文堆栈”,并将其作为全书的结构统领和数字人文的领域架构;在详细梳理数字人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作者接着从 计算思维、知识表示、基础设施、方法工具和学术界面五个方面详述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支撑体系;最后作者再一次对数字人文进行理论关照,指出数字人文是一个连贯一致的学科。 文章旨在为该书提供一篇导读,从探讨什么是批判开始,回顾数字人文的概念变迁、阐明数字人文理论的重要性, 对作者提出的数字人文框架及五大支柱进行解读,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思考数字人文现实,提出了“数字人文堆栈 2.0 版”。

    “是什么”与“怎么办”——“定义数字人文”研讨会综述
    陈静
    2021, 1(1):  16-20. 
    摘要 ( 353 )   PDF (603KB) ( 1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回答" 数字人文是什么" 以及" 如何定义数字人文",有必要对数字人文的核心内涵以及可能存在的边界进行厘清,尤其是从中国语境出发提出反思路径。 来自爱丁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图书馆、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 20 多位学者于 2019年11月 8 日齐聚南京大学,围绕" 数字人文是否需要被定义" " 数字人文与组织机构联盟"" 数字人文与教学" " 数字人文与学术期刊及评价机制" " 数字人文与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关系"" 数字人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间的关系" " 数字人文与计量研究法:相同或相异" 等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并围绕" 为什么需要定义数字人文" " 如何定义数字人文" 以及" 数字人文的拓展可能" 形成了富有建设性的共识。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的历史、方法与未来
    包弼德, 王宏苏, 傅君劢, 陈松, 柳舟, 朱厚权
    2021, 1(1):  21-33. 
    摘要 ( 984 )   PDF (1713KB) ( 4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 (CBDB) 项目始于 2005 ,其目标是通过创建在线与离线的关系型数据库,记录史料中保存下来的历史人物的职业、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数据。CBDB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收集与管理,以便学者对人物、人群、地域、职官等多方面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利用这一资料库,学者可以进行数据可视化并开展统计分析、网络分析以及空间分析。CBDB是一个面向多方合作的项目,它没有截止日期。 它将持续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数据。通过诸方合作,一个全新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在线系统即将向公众开放。

    清代州的政区分等与知州选任的量化分析
    胡存璐, 胡恒, 陈必佳, 康文林
    2021, 1(1):  34-47. 
    摘要 ( 838 )   PDF (1725KB) ( 2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朝于雍正年间创设政区分等制度,直隶州、散州作为统县政区与县级政区,虽数量不及府与县,但其政区分等及知州选任均各具特色。 借助新修《清史.地理志》中新整理的州的政区分等数据,可知直隶州缺分集中于要缺和中缺,而最要缺和简缺较少,体现出直隶州在府级政区中较为适中的地位。一般而言,直隶州、散州的冲繁疲难”与最要缺、要缺、中缺和简缺的对应关系较好;不合理想制度设计的特例占比,直隶州为l5.46%、散州为l9.46%,绝大部分与苗疆缺、沿河缺、边缺等特殊官缺设置有关。直隶州知州中题调缺占比82.l%,比例远超过府,这与清朝政区分等之初直隶州全部设定为督抚题调有关,后虽部分改为部选缺,但题调缺大多保留了下来。散州知州题调缺比例也达到45.l%,为督抚所掌握。州的这种缺分结构使得知州成为知县晋升较为重要的去处。通过提取《缙绅录》数据库300余万条记录中37320条直隶州、散州知州的记录,追踪其来源、升转与最终任职,证明知州多来自于地方晋升而非京官外放,与知府有很大不同,且晋升来源中知县比例最高。在研究县级官员晋升乃至整个地方官员流动体系中,知州理应引起学界更多重视。

    历史文本的词汇标记及其应用
    项洁, 胡其瑞
    2021, 1(1):  48-64. 
    摘要 ( 334 )   PDF (2412KB) ( 1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意义]历史文本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素材,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爬网,历史学家将文本中有意义的信息整理、拼凑并脉络化。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在时间中的活动轨迹的学科,在加入地理空间的概念之后,历史文本将变得更加立体。跳脱以往在纸本数据中的线性阅读,对信息时代的历史文本,通过技术的协助增添词汇标记,再利用对标记词汇的分析与可视化,鸟瞰并掌握历史文本中隐含的脉络。[过程/方法]通过探讨历史文本中人物、时间、地名与对象词汇标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描述各种标记的目的与特性,尤其指出词汇标记不只是辨识词汇,还需要达到消歧聚合”的功能。同时介绍两个自动标记工具——“码库思古籍半自动标记平台MARKUS)批次标记工具”(CT Tool)。这两个工具使得大量快速标记人、时、地、物成为可能。[结果/结论]透过实际的研究成果案例,说明如何运用标记过的文本;透过时间、人物、地理与对象词汇标记的实际效益,说明历史文本中的词汇标记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事件标记的问题,指出事件标记与其他词汇标记本质上的不同。

    数据的语义增强——解读图档博支持数字人文的新动向
    曾蕾, 谭旭
    2021, 1(1):  65-86. 
    摘要 ( 361 )   PDF (2681KB) ( 2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不同的图档博数据类型,对多种语义增强方式及其应用进行介绍,以解读图档博支持数字人文的新动向。文章将万维网建立以来图档博对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的数据和信息源处理行动划分为数字化、数据化、语境化三个阶段,并通过一系列案例来阐述语义技术直接应用于图档博数据的方法和启发,以此进一步探讨实现图档博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语义增强的可行方案和模式。 语义增强是一种通过应用语义技术来增强数据价值的策略,近年来在图档博数字化处理原始材料的过程中化为大规模的实际行动,通过采用语义增强的策略和方法,图档博能够提高其数据的质量及可发现性和再使用性,从而促进图档博数据在数字人文研究中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使用。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记忆——兼议数字记忆的方法特点
    冯惠玲
    2021, 1(1):  87-95. 
    摘要 ( 401 )   PDF (1209KB) ( 3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人文数字记忆”同为数字技术与人文现象的相遇文章从分析二者的内涵架构和方法论特征出发试图厘清二者关系寻找共同发展道路。 二者重合的基本面主要表现在领域对象的人文属性数字资源的多样性数字方法的近似性,以及成果形式的复合性等方面,体现了二者在深层目的和实现路径上的吻合。 现阶段的不重合主要表现在数字方法应用规范性拓展性工具化程度以及数字资源呈现理念与方式上的差异。 在二者同向推进的过程中,数字人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同步扩大包容性超越人文计算格局以数字方法代替计算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数字记忆需要加强理论构建和方法论研究促进叙事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故事数据化数据故事化等方法提升科学性规范性和功能度,加强与数字人文的对话交流,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宽阔的数字人文谱系
    支撑城市记忆项目的时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夏翠娟, 陈刚
    2021, 1(1):  96-104. 
    摘要 ( 297 )   PDF (1300KB) ( 1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空数据基础设施”是文化记忆项目尤其是城市记忆项目的根基和纲目,各类GLAM文化记忆机构、历史地理学界、语义网领域近年来都有了各自的研究及应用成果,数字人文为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念、方法和技术。此研究旨在从功能需求出发进行顶层设计,集成和整合各领域的已有成果,形成支撑城市记忆项目的时空数据基础设施的功能需求框架。基于现状调研、概要设计和案例论证,从需求出发设计并实施了时空数据基础设施的四层架构。支撑城市记忆项目的时空数据基础设施可梳理为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四个层面:文化记忆载体层的时空数据建设,时间、地名规范词表建设,集成HGIS支撑平台建设,研究工具和应用服务开发。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项目和南京大学“六朝建康”项目的实现证明了上述功能需求框架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解读
    邓君, 尹贝, 王阮, 孙绍丹
    2021, 1(1):  105-113. 
    摘要 ( 334 )   PDF (1079KB) ( 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高等教育现状进行探究解读,为优化我国数字人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策略参考。采用网络调查法梳理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培养方案,从教育体系目标层、操作层、保障层三个维度归纳其教育现状及特点。我国高校应广泛吸收国外数字人文教育项目实践经验,立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以问题意识为基本导向、以创新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协同共享为发展基础的创新型数字人文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