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08
    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第三届中国数字人文大会综述
    彭韵筑, 王润琦
    2022, 2(1):  3-12. 
    摘要 ( 653 )   PDF (8290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人文科学,一直是当代学者的不懈追求。由南京大学与中国索引学会主办的时代经纬:迈向新文科的数字人文学术研讨会 202111 6-7日在线上召开。文章采用计量和分析的方法对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论文发表分为主旨演讲、分组报告、青年学者论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报告四部分,大会同时面向全球征集数字人文优秀项目并进行评奖,充分展现出2021年中国数字人文学界的研究、建设成果与反思。此外,本次大会借助商业平台开创性地举办了“数字人文开放数据创新研究大赛”,积极探索了人文科学产学研一体化路径。从这次会议,可以看到在数字浪潮下数字人文学科所提供的机遇,可以促使人文、社科、理工科学者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上进行多方面、多重的合作与创新。遗憾的是,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会在国际交流方面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基于TGIS的专项历史地名库设计与搭建——以“数字历史黄河”地名库为例

    潘威, 白江涛, 夏翠娟, 刘其恩
    2022, 2(1):  13-24. 
    摘要 ( 294 )   PDF (13174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技术引入历史地名数据库中,可为历史地名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一种基于时空框架和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思路与方法,为历史地名信息的更新和维护提供大数据支撑,探索出一种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历史地名信息维护手段和传播方式。在此思想指导下构建的“数字历史黄河”地名库,搭建了适用于黄河史研究的历史地名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时空分析工具和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历史地名更新机制,为政区和聚落地名之外的水利地名等其他类型历史地名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参考。
    历史时期信息传播网络的重建——以近代黄河流域若干省份的邮政网络为例
    侯的, 杨洵奕, 王哲
    2022, 2(1):  25-38. 
    摘要 ( 214 )   PDF (20835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时期,工业化要素渐次进入中国,并借助近代邮政网络重塑了近代中国政府和民间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为了获得近代时期尽可能高精度的信息可达性网络,文章基于GIS技术,数字化了黄河流域若干省份1936年邮政舆图,重建了在当时最为重要的民用信息网络。基于此成功案例,可以认为,进行历史时期(如近代)全国性的信息传播网络的重建已在技术流程上成熟了。文章将依据此案例,详细阐述信息网络重建的技术流程,以及在底图选择、矢量化手段选择和多数据来源融合等方面的若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基于多源数据的清末民初城镇空间分布及现代经济活力评价——以黄河流域为例
    李爽, 孙涛
    2022, 2(1):  39-51. 
    摘要 ( 223 )   PDF (13550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历史城镇。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开展历史城镇的经济活力评价,对于认知区域人居环境、整体评判当下历史城镇保护与利用现状有借鉴意义。在利用清末民初地形图及现代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对黄河流域历史城镇(清末民初时点)进行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开展面积、与河流距离、海拔、坡度等多元量化分析,并采用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同时通过“珞珈一号”夜间灯光影像构建亮度指数,探讨现代夜间灯光指数的影响因素,对历史城镇进行经济活力识别和分级。该方法可用以探讨黄河流域历史城镇的保护、利用情况,分析区域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与空间差异。此项研究同时也从数据层、方法层为历史城市地理等相关研究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尝试。
    数字人文与数字社交阅读
    西蒙妮·雷博拉, 彼得·布特, 费德里科·皮亚佐拉, 布里吉特·加斯, J.贝雷尼克·赫尔曼, 玛丽亚·克拉森伯格, 莫尼克·M.库佩斯, 盖哈特·劳尔, 皮罗斯卡·伦德瓦伊, 托马斯·C.梅塞利, 帕斯夸利纳·索伦蒂诺, 王立锐/译
    2022, 2(1):  52-67. 
    摘要 ( 328 )   PDF (15623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Web2.0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数字社交阅读(DSR):在许多平台上,都有创建书评、对书箱文本进行“内联”评论、在线故事写作(通常是同人小说的形式)、非正式的图书讨论、图书视频博客等功能。文章认为、DSR为研究文学、阅读、阅读的影响及文学传播提供了独特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工具尤其重要,这使得DSR成为一个特别适合应用数字人文方法的领域。文章对DSR研究进行初步分类,简要参查了每一类别的相关文献,并将DSR研究作为一个考察更广泛的文学交流过程的透镜,从而区别于将本身即是一种有趣现象的DSR文化作为对象的研究区分开来,通过七个DSR研究的例子、文章探讨了所选择的数字人文研究路径及其与文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
    音乐相似性的可视化:500位古典音乐作曲家的聚类和映射
    帕特里克·乔治, 阮玉, 张佳明/译
    2022, 2(1):  68-85. 
    摘要 ( 312 )   PDF (20794KB) ( 2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将聚类技术和多维缩放分析应用于500x500作曲家的相似性/距离矩阵。目的是将相似度矩阵可视化或转变成古典(欧洲艺术)音乐作曲家的树状图和映射图。先分别构建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树状图和映射图,以及一张展示了七个世纪欧洲艺术音乐的映射图。最后使用线性和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来确定聚类技术和多维缩放方法所产生的维度的基础变量。

    历史语言学的数字成像:“古音小镜”网站——兼议数字人文项目生长路径
    盛一涵, 田雨娇
    2022, 2(1):  86-99. 
    摘要 ( 1645 )   PDF (19704KB) ( 3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音小镜”是由个人创建、运营的非营利性历史语言学知识共享网站,众多中国传统语言学爱好者为其提供资料并参与建设,这种模式延续至今。作为语言学数据库,“古音小镜”囊括了中国传统语言学各领域的重要材料,内容丰富广泛,呈现形式新颖多元,并且提供多种实用工具,有助于传统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作为基于广大爱好者的众包建设而逐步成熟约数字人文项目,“古音小镜”在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建构、功能服务、网站运营等诸多方面都独具特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有可持续性。这样的项目组织方式和建设成果对语言学数据库乃至所有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都颇有借鉴意义。
    潜于数字档案与数据科学之下的日本数字人文——一种国别视角的观察
    江晖
    2022, 2(1):  100-112. 
    摘要 ( 322 )   PDF (15592KB) ( 2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于在欧美和中国学界掀起的热潮,日本的数字人文研究以一神自下而上的衍进模式积淀潜行,呈现出以实践为主导的内部指向型发展特征。基于对七名来自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日本学者的访谈,从数字档案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数字人文在日本的接受现状,以及数据科学推动下的数字人文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梳理了日本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及其内包的问题,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议论。并在比较的视角下,就各国数字人文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三点反思:以“数字人文”的框架衡量既有研究成果的适切性,结合政策导向与学术自觉支撑数字人文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数字思维培育、贯彻对于区域数字人文国际性与本土性双向推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