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9-08
    论数字启蒙的生成逻辑——文化技术理论视角下的数字人文
    刘永强, 吴宏宇
    2021, 1(3):  3-10. 
    摘要 ( 416 )   PDF (1165KB) ( 1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反思数字文化的重要学术资源,德国媒介理论近十余年来经由北美学界译介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国际关注。“文化技术”,无疑为其中最有趣、最多产的范式之一,它为理解数字文化、审视数字人文提供了全新的考察视角,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学术想象空间。聚焦基特勒、克莱默尔和克拉耶夫斯基等德语学界文化技术研究者的理论思辨和研究成果,概述这一理论视角下对于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人文展开的探索,可发挥这一理论的应用潜能,为数字人文学科的相关讨论丰富理论资源。
    数字人文的程式化倾向、文化差异与批判性创造——约翰娜·德鲁克教授访谈
    约翰娜·德鲁克, 孙嘉睿
    2021, 1(3):  11-17. 
    摘要 ( 319 )   PDF (955KB) ( 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数字人文蓬勃发展的当下,批判性的观察重要性不言而喻。访谈从数字人文教育、数字人文与学术、数字人文研究三个方面审视和反思数字人文的当下发展状况,着重讨论了数字人文的教育项目、课程体系、跨领域合作、学术评价、可持续性与透明性,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当前数字人文工作中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这样“程式化的数字人文”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思维固化,扼杀了创新的可能,甚至会造成数字人文领域发展的停滞。尊重文化差异、建设整合且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数字人文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目标。

    量化的复兴:对“旧新史学”的反思
    斯蒂文·拉格斯, 吴剑泽/译
    2021, 1(3):  18-38. 
    摘要 ( 257 )   PDF (85209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美国,量化历史分析掀起过三次不同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作为繁荣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的一部分出现的,并随着“共识史学”在1940、1950年代的兴起而消失。第二次浪潮蓬勃于1960—1980年代,正是新经济史、新政治史、新社会史占据主流期间,并在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中走向衰落。第三次浪潮——此处称之为“量化的复兴”——出现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下仍在发展之中。本文将对各次浪潮的特征进行描述,并讨论历史上量化方法兴衰的史学背景。
    目标检测在数字人文图像中的应用尝试
    陈涛
    2021, 1(3):  39-50. 
    摘要 ( 309 )   PDF (44499KB) ( 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像已成为数字人文研究新的热点,而图像标注是图像知识传递和价值揭示的主要途径。目标检测作为一种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的技术,可快速批量实现图像中目标对象的定位与分类。基于目标检测相关原理,本次尝试是将视觉目标标注工具VoTT和多维度图像智慧系统MISS结合,形成完整的图像应用生态流程。同时提出了图像多层标注模型框架——包含图像层、对象层(内容和标签)、语义层三层四个维度,其中标注区域的选定和对象层的标签使用了VoTT自动标注的结果。最后通过案例对所提框架和技术进行了论证,以期为数字人文图像研究提供更多的应用视角。
    京剧脸谱图像的增强标注与交互呈现
    杨冠灿, 王宪雨
    2021, 1(3):  51-62. 
    摘要 ( 300 )   PDF (11799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资源的呈现形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数字资源构建的效果。为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京剧脸谱,基于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特点进行研究,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元素视角出发,使用人工标注、专家判别和机器学习等手段对京剧脸谱图像的图案、纹饰、色彩、谱式、性格等元素进行提取,根据不同元素所对应的数字资源选择不同的呈现形式,实现了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的多样化呈现,并利用“北京记忆-京剧脸谱”网站进行数字资源呈现设计的实践尝试。
    海内外中文古地图数字化成果述评
    田清, 李新贵
    2021, 1(3):  63-82. 
    摘要 ( 347 )   PDF (5453KB) ( 2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外古地图数字化工作逐步兴起,国内对古地图数字化技术的引介和探讨也渐趋成熟。研究者和使用者对中文古地图在整理研究和存藏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古地图数字化的工作。目前海内外的相关成果颇丰,对其进行整理成为中文古地图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和网络信息收集等路径对这些成果加以梳理、比对后,发现海内外既有数字化成果虽各有特点,但是在支持人文研究方面均仍有较大不足。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优化分类和重视相关文字、文献的数字化应成为中文古地图数字化工作的改进方向。

    古籍数字化关键技术评述
    苏棋, 胡韧奋, 诸雨辰, 严承希, 王军
    2021, 1(3):  83-88. 
    摘要 ( 352 )   PDF (808KB) ( 2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数字环境下,实现古籍的数字化整理与利用,能够为数字人文研究、历史学研究及其他人文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源,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依托。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包括纸本资源的电子化,以及在电子化文本基础上的断句、标点、词语切分等基础性加工和深层知识提取。本文对现有古籍数字化整理的技术方法与平台进行梳理与评述,分析古籍数字化整理的挑战,探讨古籍数字化整理任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者用计算机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
    日比嘉高, 江晖/译
    2021, 1(3):  89-92. 
    摘要 ( 340 )   PDF (525KB) ( 1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日本的近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在研究中尝试使用计算的方法,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研究:文体论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分析及与文学相关的各类报道的内容分析。第一类研究在文学研究中并非主流;第二类研究在文学研究者看来与传统的“精读”相比过于薄弱;第三类研究目前实践案例尚少,但与日本文学界从20世纪末开始的关于文学发展趋势的量化研究以及近年出现的“远读”等新理论和数字化研究方法能够产生较多接点,因此具有更高的可能性。要推动相关研究,可用于检索和数据分析、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编辑规范统一的文本数据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字人文学是文学研究乃至人文学研究的发展出路之一,今后定会出现能够将人为精读和计算机远读巧妙结合并融入文学研究问题意识的有趣研究,但前提是文学研究者有必要从问题意识开始做彻底的改变。
    iSchool中的数字人文
    约翰·A.沃尔什, 彼得·J.科布, 韦恩·德·弗雷默里, 等, 陈怡/译
    2021, 1(3):  93-112. 
    摘要 ( 224 )   PDF (6363KB) ( 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交叉领域而广为人知的数字人文,正形式多样地呈现于iSchool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在专门负责探索数字人文课程体系的iSchools组织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当前的发现来自于一系列探讨iSchool(经常与其他部门和学科合作)的数字人文教学、教育和研究之各方面的相关探讨。首先基于对iSchool项目的调研和一项对数字人文课程的在线调查,考察了iSchool中丰富多样的数字人文教育模式;通过分析各课程大纲与描述,详细探究了数字人文课程设置及体系。随后简要介绍了与iSchool合作进行数字人文研究项目或提供数字人文教育的学科部门。接着,通过分析相关职位的招聘广告探讨了数字人文职业。最后,围绕开展一项新的数字人文项目,就运营和行政层面上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一些观察。作为结果,最终呈现的是一份关于iSchool中数字人文发展现状的概览,可为设计与发展新的数字人文项目、学位和相关举措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