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3-28
    中国数字人文年会

    数实共生:预见数字人文未来图景——2023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综述

    何悄吟, 王晓光
    2024, 4(1):  3-17. 
    摘要 ( 10 )   PDF (3270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中国索引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及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CDH2023)2023129-10日在武汉光谷召开。年会以“数实共生:预见数字人文未来图景”为主题,下设十个专题分论坛,受到了国际国内高等院校和社会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年会投稿论文、项目内容做了分类评述,对相关技术路径选择、呈现形式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达到窥探现阶段中国数字人文研究焦点与进展,探讨中国数字人文研究面临挑战和应对方式,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的目的。

    游目骋观
    人工智能中的“解释”:来自社会科学的洞见(上)
    蒂姆·米勒, 张菁
    2024, 4(1):  18-41. 
    摘要 ( 10 )   PDF (2468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寻求为其算法提供更多透明度,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有一场新近的复苏。这项研究的大部分聚焦于向人类观察者明确地解释决策或行动。观察人类如何相互解释可以作为人工智能解释的一个有用起点,这应该没有争议。诚然,公正地说,大多数关于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工作仅利用研究人员对什么构成“好”解释的直觉。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存在大量关于人们如何定义、生成、选择、评估和呈现解释的有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人们在解释过程中运用了某些认知偏见和社会期望。文章认为,可解释人工智能领域可以建立在这些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并回顾了研究这些主题的哲学、认知心理学/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由此获取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并讨论了如何将这些发现融入可解释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中。
    人文新知

    历史记忆的形成:大脑记忆与共情神经网络的互动——一项历史学与脑科学的交叉研究

    尤淑君, 沈婷, 张露月, 唐文新, 赖欣怡
    2024, 4(1):  42-57. 
    摘要 ( 11 )   PDF (33401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忆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并因其主体差异,分为个体历史记忆、群体历史记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文化历史记忆,而大脑的共情功能会引发感同身受的情绪,得以连接起三种记忆。研究对不同学历、性别和历史知识水平的被试者开展实验,利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被试者观看战争图片时的大脑反应,揭示了高级认知功能网络、视觉信息处理网络及负性情绪脑区激活水平的变化。被试者在观看抗日战争图片组时,大脑中负责共情的核心区域与调控区域的激活水平显著增加,直接调动了大脑的历史记忆,突显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群体间的文化性记忆的联系,从而强固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此外,不同性别与受教育程度的被试者,在大脑激活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大脑呈现出的共情水平最为活跃,更能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态度。研究不仅展现了个体差异在感知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也证明了历史记忆在维系社会共识与凝聚群体上的作用。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德伯家的苔丝》中文译本翻译风格考察

    孔德璐
    2024, 4(1):  58-73. 
    摘要 ( 8 )   PDF (6501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使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和聚类方法,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考察哈代名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文三译本的翻译风格。从68个全部特征中筛选出15个显著特征,并结合实例进行量性融合的阐释和总结。结果表明,显著特征能够有效区分三译本风格差异,分类、聚类实验的平均准确率均达到97%左右,提示出各译本在词汇、句法、语篇上的不同风格特征和译者的个人偏好。研究在为既往质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细粒度分析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纠正性结论,如张谷若译本词汇密度更大、被字句比例极少、成语比例差别不大等,并为翻译风格和译者风格研究方法提供了一定改进和补充。
    攻玉以石

    沉浸式数字叙事中的视听联觉研究与构建——以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相关档案开发实践为例

    王美贤, 程宸, 陈涛, 王心雨, 林纪元
    2024, 4(1):  74-85. 
    摘要 ( 8 )   PDF (31252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档案资源开发过程中应用沉浸式数字叙事,可使档案记忆立体化、具象化,实现从物理空间向记忆空间的演变。研究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现状进行回顾,分析目前针对档案资源所进行的沉浸式数字叙事构建的局限,论证基于精细声音设计的沉浸式叙事路径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可行性。并以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的相关档案为对象,探索了基于VR、模拟人声、数字人等多种数字技术、强调声音设计的沉浸式叙事方法。当中虚拟展厅与全景色、无损音效的结合,使档案资源从平面延伸到丰满的立体空间,从而验证了音乐和图像多模态交叉交融的可能性,针对文本所进行的视听联觉研究与构建的尝试,拓展了数字人文研究新领域。

    数字人文路径下的现代主义期刊研究与教学——以《小评论》为例

    杰弗里·德鲁因, 王江
    2024, 4(1):  86-104. 
    摘要 ( 5 )   PDF (29440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学研究通常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宏观层面的“远读”,另一种则是对单部作品的语言特性进行微观分析。其中,“大数据”项目利用软件对数百万卷期刊的出版数据或文学语料所构成的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处理,进而揭示出学者们单凭自身的穷尽式阅读难以获知的各种历史模式。然而,这类方法无法深度阅读文学文本。与此同时,基于文本挖掘的微观分析也呈现出类似的优缺点。因此,本章旨在探索一种融合之道,即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解读1918年9月刊的《小评论》。
    国际视野

    日本剧场数字化探索与启示

    高绘景, 宗祖盼
    2024, 4(1):  105-115. 
    摘要 ( 7 )   PDF (24598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线下演艺在新冠疫情期间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数字化探索和变革。当前,日本剧场数字化探索主要有个人云终端”“剧场×影院虚拟剧场三种类型,推动了线上演艺”“混合上演等突破传统剧场空间的新模式。日本数字演艺发展得益于文化政策支持与数字档案库的建设,致力于通过表演形式的创新以及充分利用沉浸式技术来提升观众的感官体验,并注重新世代观众的培养。日本剧场在数字化转型中以提升虚拟空间中的感官体验丰富性为核心,数字化演艺不再是现场表演的替代方案,而是成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


    批判思维
    数字文化视野下的知识组织伦理探究
    贾君枝, 刘思琦
    2024, 4(1):  116-128. 
    摘要 ( 10 )   PDF (2098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旨在探索符合数字文化发展的知识组织方式和伦理规范,为数字文化领域生态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文章在界定数字文化、知识组织和知识组织伦理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知识组织作为联结数字文化与公众交流的关键要素和映射社会现实的透镜在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中焕发生机,伦理则是评判与检验数字文化视野下知识组织公平的必要手段。数字文化视野下的知识组织伦理问题,包括文化资源选择偏见与访问限制、知识表征与表达中的隐含偏见、知识组织从业者的价值观与决策偏见、数字文化场景中用户的知识组织与共享偏见、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知识过滤和偏见。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并推动跨文化视角的知识组织系统构建,对未来具有深远意义。